葛生于山间,吸收天地精华,徽州多山,自古盛产野葛,歙县、祁门、休宁、老太平居多。那么对于徽州人来说,食用野葛粉是从小养成的习性,大抵是和饮食关系有关。嗜辣、重口的偏好使得降火成为日常所需,用葛根粉泡制的浆糊是当地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
老一辈人似乎对葛粉有着莫名的情愫,大概饥荒年代曾有效补充了谷物的不足。如今生活水平好了,舀一勺野葛粉入瘦肉或鱼羹中,不仅色泽透着奶白色,口感也更加甘甜嫩滑,它便成了转化食物的点睛良品。从挖葛到洗葛,再到到制粉,葛粉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即可开水冲服,亦可煎食成佳肴,可谓徽州美食中的“百变公主”。
野生的葛根隐藏在山中密林中,一般需经过3—4年的日晒雨淋,在土壤的孕育下,才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成分。野葛收获的季节一般在秋末冬初季节。小雪节气叶子落了,这时候营养才能到根上去,就是采葛的最好时节。到清明以后就不能挖了,它的营养又在往叶子上面长,挖出来也打不出粉。挖葛,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葛根,长在山中向阳处,有“山”型、“人”型、“T”型等形状,比较难挖。葛根躲在泥里,初挖者常将它捣烂,使葛受伤,所以要讲究技术。
山里的大伯称,挖葛一般有四种挖法。一是深挖。遇到根粗往泥中钻的大葛,沿根直走,尽量深挖,以保证葛的形态不被破坏。二浅挖,遇到裸露的米葛,要根据它藏得较浅的个性,谨慎采挖。三是轻挖,遇到葛根,千万不要使猛力,否则,一锄头下去,葛根就被砸烂,水分和淀粉都白白流失。四是重挖,遇到特别难挖竖长的大葛,要忍疼割爱,下狠心揪断葛身,节省体力。
冬闲时节,徽州农人们把一从山地里挖掘出来的一摞摞葛根就着山底的清溪,洗去外皮沾带的泥沙后先带回农家。接着除去表皮,再清洗干净,放入容器中重力捶打。捶葛粉是个体力活,那时没有粉粹机,全凭人工加工,先把大的葛根用斧头剁成小块。放在石臼内用木榔头把它捶的很烂,块根分崩离析之时淀粉颗粒也析出。
然后用布袋装起来,放在装满清水的木桶或水缸里摆袋。摆袋就是过滤,细细的,白白的葛粉透过布袋的缝隙渗漏到缸底沉淀,满满一缸的葛粉乳会慢慢沉到缸底。但刚打出的葛粉要漂洗好几道水,不漂水的葛粉很黑,吃起来又苦又涩,必须换3-4遍水,当水色由褐色变白色后才能取粉,取出的葛粉置阳光下放在竹匾上晒干后就变成了洁白的葛粉,收集后装罐密封。
“细如桄榔滑如菰,白如人面柔如肤。和以粉米随所需,饼饵其精饭其粗”。野葛粉产量低,口感也略显粗糙寡淡,与己而言却是极富个性的食材,感觉滑入舌尖,似乎少了一勺都不行。因为,这是根植于记忆的味道,而且还能让我重温那段童年的美好“食”光。
来源:行走观察、歙县论坛
猜你喜欢推荐阅读↓
早安,黄山!
收好这份时间表!一年四季,都能遇见最美的黄山!
杭黄高铁运行!黄山着力打通旅游出行“最后一公里”!
扩散周知!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小黄牛肉卖!
责任编辑:余佳维
扫描下载“黄山日报”手机客户端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