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赵某,女,60岁。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眩晕半月余。
病史:半月前,患者因感冒诱发头晕目眩,时轻时重,低头或仰头,以及转颈过快时,眩晕就会加重,医院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输液治疗1周,并服用不少活血化瘀等药,无明显效果。求治。
刻诊:精神差,眩晕,头部动作迟缓,后颈项部强硬不适,出虚汗,眩晕加重时出汗更多,无头痛,无寒热,无恶心呕吐,口渴,无口苦、咽干,纳差,多寐,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寸浮弱关尺沉微弦。血压/90mmHg。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6年。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眩晕,纳差,舌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弦,为太阴病,水饮上逆。
颈项部僵硬不适,虚汗,多寐,脉寸浮弱,为少阴中风证。
口渴,小便黄,为阳明微热。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阳明合病。
病机:虚寒水饮夹水热上逆,营卫不和,筋脉失养。
治疗: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桂枝加葛根汤合方: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炙甘草20g,泽泻50g,白芍30g,葛根40g,生姜30g(切片),红枣8枚(切开)。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疗效很好,眩晕及颈项部强硬等症状都好多了。效不更方,守方又服6剂痊愈,血压也降至正常。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仆倒。
眩晕属于虚者居多,但多为虚中夹实之证,而这个实则以痰饮为多见。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称眩晕为“头眩”“目眩”或“冒眩”,或与其他证候并称之为“癫眩”“眩悸”等,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为后世痰致眩晕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伤寒论》第67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头眩的病机就是中气损伤,水饮上冲。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一条就主要阐释了“目眩”“冒眩”的病机是痰饮上冒清阳。
特别是《金匮要略》中治疗痰饮的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动脉硬化症等慢性病者,其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主要责之于痰饮。
该案年高久病,素有慢性病而气血郁滞,复因感冒而营卫不和,胃气亏虚,中焦运化失职则痰饮内生;痰饮久郁又生微热,饮热上冲于头而头晕目眩。
病机既有虚寒水饮夹水热上冒清阳,又有少阴表虚,营卫不和,筋脉失养。治疗重点应着眼于温化痰饮,利水降逆。
所以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利水降冲,合以泽泻汤加强利水消饮,又可清阳明微热,以加强降逆止眩晕之力。
《本经》说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说明泽泻有强力除水饮而生津液之功。
合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舒经通络,除颈项痹阻。《本经》说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该案颈项部僵硬不适,脉寸浮弱而辨为少阴中风证,为什么没有用附子?因为从脉证来看,真阳虚损的征象并不太明显,还有轻微阳明热象,可以不用附子。
好书推荐:往期回顾: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1)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2)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3)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4)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5)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6)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7)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8)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9)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0)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1)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2)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3)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4)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5)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6)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7)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8)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19)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0)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1)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2)《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3)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4)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5)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6)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7)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8)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9)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