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文化行葛条港乡古韵悠悠东沙河

葛条港乡东沙河村历史推溯到明朝,当时,山东常、艾、韩、赵姓氏移民迁来此落户建村,因靠饮马河畔得名沙河村,后河流改道,将村庄分成东西两部分,形成两个村,此村居东,得名东沙河。后来,明朝永乐三四年间,经朝廷批准,二百多常姓移民迁徙到大蒲河、茂道庄、沙河村等村居住。因常姓是国公常玉春家人,随主人改成常姓,移民到此负责在海边盐政。明朝成化年间,张、王、李等姓氏逐渐移民迁入,至清光绪年间形成村庄规模。

东沙河村大多数古民居,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更替中

  东沙河村中现村委会位置,曾有一个龙王庙。总占地约三亩,包括正殿三间,偏殿三间。正殿东南角曾有一口大钟,大钟用石柱架起。村中倘若有事需要集中开会商议,会有专人敲钟提示。大炼钢铁时期被毁。正殿西南角有一眼井,四周用石头垒砌,水质甘甜清凌,村中制作水豆腐的手艺人,无论多远,必从此井汲水。年,此井被填。正门庙前曾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槐树,年被放倒作为烧火木柴。满清末年,龙王庙内闲置房间,曾被用作私塾;民国时期改为小学;解放后依然作为小学使用,直至年,小学另盖新校园,迁出。

  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村中老文化人李博慈、常松柏向我们讲述了东沙河村天旱时求雨的情景:是日,村民家家户户门前摆放一缸,缸中插上柳条。之后,百姓到龙王庙前集聚。村中负责求雨的主事人命人在黄表纸上,写下诸如“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之类的求雨咒,在龙王像前摆好供品,焚烧黄表纸,此时老百姓一应下跪,默念咒语,全村人一起祈求龙王爷快快降雨,以缓解村中旱情。说来也怪,每逢求雨仪式过后,天空必阴云密布,不久便雷声隆隆,一场大雨酣畅而至,久而久之,村中百姓越发加深了对龙王庙的一份虔诚。据说在龙王庙建立之前,东沙河一带连年遭受水灾,耕地屡屡被冲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威胁。自从建立龙王庙后,这一带的水患大幅度减少,常年风调雨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安稳富足。

  村东曾有一座老爷庙,正殿三间,偏殿六间,正殿内供奉关羽关老爷的两米多高的泥像,关老爷危襟正坐,表情威严,两旁分别站有关平与周仓,一人扛刀,一人牵马。关羽历来被官民共同奉为保护神,村里人建关老爷庙,是想借助忠义仁勇的“关帝”来镇恶辟邪,庇护一方百姓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

  在关老爷庙西边,有一个面积约一平方米的小道闸,内有两个一尺高的泥像,为“三太奶奶,三太爷”。据资料显示,有“胡三太爷、胡三太奶”、“黄三太爷、黄三太奶奶”之说,其中,“胡三太爷、胡三太奶”系东北之仙长,仁厚慈善,道行高深,解灾灭难,化险为夷。丈义疏财,有求必应,是为保家之仙。“黄三太爷、黄三太奶”指的是黄氏仙家。但是东沙河村村民来这个“三太奶奶,三太爷庙”里朝拜,却只是为了求子,繁衍后代。那么这个“三太奶奶,三太爷庙”里到底供奉的是哪路大仙?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也不得而知。

  因村庄紧邻饮马河,村中许多风物传说都与治水有关。在东沙河村南老饮马河北岸,有一处“李家烧锅”祖坟。清朝时期,老李家祖宗曾任山东枣乡知县;满清末年,其后代李锡山,曾担任昌黎县商务会会长。这个家族一直以来在昌黎县城造酒,老李家烧锅酒,味道醇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对李家烧锅青睐有加,老李家烧好酒的美名,甚至传到了当时的皇子耳中。就是在老李家祖先当山东省枣强县知县的那一辈,饮马河水水位连年上涨,眼见老李家祖坟被淹没不保,于是这位知县写本上奏,内容是东沙河遭受水患,殃及老百姓良田祖坟等等。不久,皇上便赐予李家一道谕旨,不外乎是“根除水患,永保民秧”之类。李家接到谕旨,立马儿刻在一块石碑上,令一“赑屃”驮着,竖立在祖坟靠着河岸的地方。说来也怪,刻有皇上谕旨的石碑于李家祖坟前一立,河对岸立即下塌呈座椅状的“十八教(jiào)”之远,据村中老人说,一教地约为十二根垄的宽度,约十五尺。十八教则相当于尺。现在,老李家祖坟已被一片长势旺盛的黄豆秧覆盖,其紧邻饮马河,仔细看,依旧能看出河对面呈座椅状的地势低洼地带。悠悠历史,传奇故事,仿佛一并匿在了大自然这份无边无际的空旷与落寂中,听似无声,看似无物,品,却依旧有韵。

李家烧锅祖坟旧址,被一片黄豆与杨树覆盖着

  清道光年间,东沙河村曾出现过一个名叫“常殿英”的武举人。此人于道光十三年中举,排名为。这位在当地曾经名噪一时的武举人,小名“铁头”,大名“常灏”,他人高马大,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常殿英为东沙河村常家“五大门”的后代。提起村中这个“五大门”,村中老辈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五大门”特指东沙河村中常家的老哥五个,常家原是明代大将军常遇春的后代,被永乐皇帝迁徙到沿海一带管理盐政,到了“五大门”这一代,风光渐渐败落。常家家族走向兴旺,归功于常家这哥五个中的老大常际恒,他曾在东北一个大粮店帮工,有一年,粮店逢上一个大官司,眼瞅着要倒闭停产,这时睿智聪明、诚信可靠的常际恒主动请缨,为东家出谋划策,并亲写诉状,帮助主人打赢官司,不仅转败为胜,而且借此获得更好的商机,粮店经营效益如日中天。东家为了答谢常际恒,给了他几处小买卖。这几处买卖原本不大,可是在勤奋聪明的常际恒一步一个脚印的经营之下,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买卖铺很快铺枝散叶,常家这个大家庭,也因此过上了越来越殷实富足的日子。常殿英为常家老二的后代,据说,当时为了给常殿英提供一个好的习武场所,常家用自家的五十亩耕地,专门在村东南建立了一个“晾马台”,以备他骑马射箭之用。常殿英中举后,常家五大门每个大门上,都挂着一个刻有“武魁”二字的大匾,牌匾长七尺,高三尺,质地为国松。在五大门沿街,还立有一个高约六米的旗杆,旗杆夹为巨大石柱,两个石柱旗杆夹间可过人,好奇的孩子们经常在里面穿梭玩耍。旗杆靠近顶部位置有一个木头吊斗,上宽下窄,可容纳一人坐此。旗杆顶上有一面小旗,迎风招展,似乎时刻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家族的无上荣耀。武举人的孙子辈中,有一位做过东北的三军统领,个高,一脸麻子,英勇战亡。武举人的曾孙,现年80岁高龄的东沙河村医常宝华以及他的三哥也继承了祖上武举人较好的身体素质,他们精神矍铄,幽默开朗,爱好广泛,调研临近结束时,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支起了鼓架敲起了锣鼓镲,惹得村里人纷纷出来观看,以为村里突然降临了一件什么天大的喜事。

当年“五大门”前显示武举人身份的旗杆,仅仅剩下夹杆石了。

清道光年间武举人常殿英的后代(左一、左三),为我们展示打鼓技艺。

  东沙河村主要经济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以玉米、花生为主的粮食作物。二是包括养猪、养牛、养羊等在内的养殖业。三是包括木匠、瓦匠、电工、电焊工、钢筋工等在内的打工收入。除了上学深造,村中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据着本村村民总收入的重要比重。村中涌现出诸如李亚林、常宝东、常钢、李中民等在内的依靠建筑业发家的一些大户。他们在富了自己腰包的同时,不忘乡梓之情,比如曾将装修建筑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李中民的父亲李景丰,早在年时,就自掏腰包两万余元,为村中修建了两座便民桥。东沙河村的富裕人家,多集中在这些诚信勤奋、向善向好的建筑人士中,随着他们的建筑规模日益做大,也为本村以及外村人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为繁荣地方经济,贡献了一份不容小觑的力量。

年,村民李景丰自掏腰包两万余元,为村中修建的便民桥。

来源:昌黎发布

编辑:白侠、张茵娉

编审:李雁锋、秦勇

终审:白秀川

end

东临碣石观沧海绿水青山看昌黎

昌黎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zy/6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