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丁酸氮芥价格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一葛根汤出典
葛根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其流传过程中分化为现今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葛根汤在《伤寒论》中有2条,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分别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和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有1条,见于“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以上条文号码依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该教材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为蓝本。)
今天重点讨论《伤寒论》的葛根汤,即第31条、32条。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六经为病是张仲景对脏腑经络由表及里发病规律的总结。六经中的三阳经为太阳、阳明、少阳,反映的是阳性病,证候表现为表证、热证、实证。六经中的三阴经为太阴、少阴、厥阴,反映的是阴性病,证候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葛根汤用于太阳病,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邪正相争于肌表,治疗宜用汗法。仲景在太阳篇的汗法有二,一是解肌法,用于表虚有汗,即桂枝汤系列;发汗法用于表实无汗,即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
4月22日儿科分会学术年会上盛丽先进行主题讲座
2葛根汤组成及剂量葛根汤由葛根、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切)、炙甘草、生姜、大枣(擘)组成。其剂量有不同。
1.《伤寒论》原方剂量: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2.五版教材《方剂学》剂量: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该剂量根据古今剂量折算表《伤寒论讲义》(第五版)。表格如下:
汉代剂量
折合中药秤剂量
折合米制克剂量
一两
一钱
3g
一升
六钱至一两
18-30g
一方寸匕
二钱至三钱
6-9g
一钱匕
五分至六分
1.5-1.8g
3.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根据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
一斤=g(或液体ml,下同)
一两=15.g一斤=十六两
一升=液体ml
一合(ge)=20ml
一圭=0.5ml
一龠(yue)=10ml二龠=一合
一撮=2g
一方寸匕=2.74g(金石类药末约2g,草木类药末约1g)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g
一钱匕=1.5g~1.8g
一株=0.7g
一分=3.9g~4.2g
梧桐子大及黄豆大
按此折算剂量,葛根62.5g、麻黄46.8g。
4.我们在儿科临床常用量为葛根15~30g、麻黄3~9g、桂枝6~9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3~6g、大枣10~15g。每个医生可因人、因症、因时适当调整。
三葛根汤解读本方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据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解释:“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方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机为风寒侵袭太阳,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太阳经气被阻,津液不得输布,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主证为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强硬拘急,痉挛不舒),并见发热、无汗、恶风或恶寒、脉浮等太阳表证。治法宜发汗散寒,疏通经脉,用葛根汤主之。其中葛根为主药,既能配合麻桂姜解肌发表,又能升津液、濡筋脉以治项背强几几。本证不用麻黄汤加葛根,而选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是因其既可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同时芍药、甘草、大枣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
其与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相比,同治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以发汗为主,治疗无汗恶风之表实证;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为主,治疗汗出恶风之表虚证。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其病因为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感受风寒邪气。病机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表邪不解,阳明里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致里气升降紊乱出现下利,下利为水样便,一般无腹痛后重。主证为自下利。治法宜发汗解表,升阳止利。用葛根汤主之。葛根不仅能解肌发表,且能入脾胃,升发清阳,鼓舞胃气,善治泄利。因此,本方治二阳合病自下利者最为合适。
其与太阳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相比,同治下利。葛根汤所治之下利以表证为主,里证初起,辨证关键为表实无汗,葛根芩连汤之下利以里证为主,辨证关键在于汗出,此汗出非桂枝汤之表虚汗出,而是里热之邪迫津外越而汗出。
4葛根汤在儿科运用1感冒
葛根汤所治之感冒以外感风寒型为主。
(1)普通感冒
其辨证除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症状,如发热无汗、清涕喷嚏、咳嗽外,辨证要点为苔薄白,舌质不红,咽喉不红不痛。我国台湾省生产的伤风颗粒,组成就是葛根汤。日本以葛根汤方制成的感冒冲剂,为百姓常用药,超市、药店均有售。
(2)肠胃型感冒
辨证多为风寒夹湿或风寒夹热,其辨证要点,除感冒症状外,舌质不红,苔白腻,大便稀溏为主。风寒夹湿可加藿香、苍术、茯苓,夹热可加黄芩、黄连。
(3)流行性感冒
临床多表现为高热反复不退,恶寒明显,无汗,四肢酸痛,病机为太阳风寒束表,腠理闭郁,用葛根汤解表散寒使邪从表解,汗出热退。
如曾治一富阳女孩,胡某,5岁,年1月23日就诊,“发热2天”。峰40.2℃,既往有哮喘史、化扁史。因抗生素过敏,平时多以中药治疗。医院检测为甲流,予“奥司他韦”口服,家长担心过敏不敢服用,要求中药治疗。刻诊见鼻塞清涕,偶咳,恶寒无汗,烦躁,周身不适,服美林后少量汗出,体温略退,2-3小时体温复升,唇舌偏红干燥,咽稍红,苔白腻,脉浮数紧。治拟疏宣清解。处方:葛根30g、柴胡12g、黄芩6g、炙麻黄6g、桂枝9g、芍药12g、红枣10g、生甘草6g、桔梗6g、生姜6g、白芷9g、羌活9g、杏仁9g。服2剂。常规煎汁ml,1-2小时服ml左右,服药一汁,出汗,体温逐渐下降,12小时后T38.1℃,24小时后服第二剂第一汁后热退,未复升,哮喘未发。本方以葛根汤为主方,重用葛根,加柴胡、黄芩、白芷、羌活,含柴葛解肌意。生麻黄改蜜麻黄,合杏仁、甘草乃三拗汤意,防患儿哮喘发作。全方辛温多于辛凉,解表重于清热。
2
鼻炎
风寒外束的鼻炎、鼻窦炎、无论急慢性均可用葛根汤。鼻痒,喷嚏、清涕多为过敏性鼻炎,若又外感风寒,葛根汤加石菖蒲、北细辛、川芎;若平时多汗,反复易感为肺气虚,葛根汤去麻黄,加玉屏风、茯苓;若鼻涕白粘量多,苔白腻为风寒夹脾湿,酌加姜半夏、茯苓、陈皮、石菖蒲芳化健运;若鼻塞浊涕量多,或时清时浊,或黄白涕均有,为风寒外束,湿热内蕴,脾失升清,浊邪郁积鼻窍,虚实夹杂,加黄芪、辛夷、白芷、苍耳子、桔梗;若脓涕储积,去麻黄,酌加黄芩、芦根、冬瓜子、米仁、鱼腥草、桃仁等。
3
哮喘
哮喘的急性发作,多为素体内有痰饮留伏,感受外邪引动而诱发。其外邪以风寒为多。风寒内迫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不利,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机升降不利,致哮喘发作,临床常见。可用葛根汤加杏仁、厚朴、桔梗、枳壳。葛根汤疏风散寒,杏仁、厚朴宣降肺气,桔梗、枳壳宣畅气机,肺之宣肃、气机之升降复常,气顺痰消,故喘平。若发热无汗用生麻黄,发热有汗,或不发热用炙麻黄。
4
麦粒肿
麦粒肿是眼睑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俗称“偷针眼”。是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表现为眼睑皮肤局部红、肿、热,可触及硬结及压痛。严重者球结膜面充血,并有脓点,发热。脓点形成者,西医多手术治疗,切开排脓,因其容易反复发作,患儿痛苦不堪。中医辨证认为与外感风邪、肝脾伏热、脾胃积滞有关,治疗多采用疏风散邪,清热消积为主。眼的胞睑在中医“五轮学”中属肉轮,上胞属脾,下胞属胃,我们认为麦粒肿患儿平素内有郁热积滞,外感风寒后,风寒外束,积热不得外发,上逆于眼睑,而致麦粒肿反复发作。治疗也可用葛根汤加减。
如曾治一郦姓3岁女孩,“反复麦粒肿近1年”。医院眼科多次手术。近又发作,左上下眼睑共5粒硬结,红肿触痛,伴低热,T37.6℃,怕冷,鼻塞清涕,咽稍红,口臭,纳欠振,便干,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感风寒,食积内蕴,拟疏风散寒,消积运滞。处方:葛根10g、麻黄3g、桂枝6g、白芍6g、红枣10g、生姜3g、甘草6g、桔梗6g、姜半夏6g、生麦芽10g、莱菔子6g、决明子9g。服3剂后,热退,眼睑硬结红肿明显减轻,前方去麻黄,加炒谷芽、生山楂、玄参,服7剂后诸证愈。随访半年,麦粒肿未再反复。本方葛根汤为主解表散寒,热郁发之,从表达邪,加消积运滞之品,表里同治。
此外抽动症、多发性疖子,皮肤荨麻疹,眼科霰粒肿等,凡病机为风寒未尽,经气阻滞,均可用本方加减。
(协助整理:医院王海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