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愈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_7461259.html
脾脏
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衰老死亡的细胞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一、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
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一)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各运输的功能。
1、运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2、运化水湿
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即能使体内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二)脾主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由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见面色无华,身体乏力,头晕眼花,贫血等。
2、脾主统血
“脾统诸经之血”。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脑溢血等。
(三)脾在志为思
思,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脾气结滞,则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四)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五)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弛。
(六)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品味正常。反之,若脾在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粘的感觉。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二、
当脾脏出现问题时,身体会做成一些报警信号。例如:消化不良,恶心厌食,腹痛腹胀,皮下出血,头晕头痛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引发胃肠疾病、心脏病、脑中风、老年痴呆、骨关节病等。
脾脏疾病自我诊断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提示可能脾脏出现问题,请及早采取措施养护脾脏。
完饭后,感觉腹胀、腹痛。
不思饮食,厌油、恶心。
浑身乏力。
皮下出血。
面色发白。
水肿。
大便溏薄或便秘。
形体消瘦或虚胖。
胸闷气短、头晕脑胀。
三、
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脾土是母,肺是子,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若肺病日久,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脾属土,肾属水,脾土克肾水,脾对肾有克制作用,使水份在体内能正常代谢,顺自身的通道排出体外,如果俾功能不足,对肾的克制不足,则会让水湿在体内泛滥而出现水肿、小便不通、呕吐清水等疾病。
脾属土,肝属木,肝木克脾土,肝气有克制脾胃的作用,若肝气郁结,易造成脾在运化功能的障碍,出现消化不良,气血虚损,面色无华等症。
脾属土,心属火,心火生脾土,即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如母病及子,若心阳不振,则会影响脾胃运化,痰湿内停,引发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
四、
1、脾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治宜补脾益气。
2、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表现为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淡白。治宜补脾益气。
3、中气不陷
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故在脾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治宜补气摄血。
五、
1、糖尿病与脾脏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若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
2、脑中风与脾脏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脾失健运,气化生乏源,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另则血液垃圾无法正常排出,残留在血液中,引起动脉硬化,甚至引起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脑中风。
3、消化系统疾病与脾脏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和吸收、输布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维持消化食物、输布津液以供养全身的重要职能。病理方面,脾失健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最终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之证。
4、贫血与脾脏
脾主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见面色无华,身体乏力,头晕眼花,贫血等。
5、心脏病与脾脏
脾属土,心属火,心火生脾土,即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如母病及子,若心阳不振,则会影响脾胃运化,痰湿内停,引发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同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身体内气和血都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生成,血管中血液的生成及运动都依赖于气和血,身体内五脏六腑的正常工作与依赖于气和血,同样心脏的正常搏动与输出血液也依赖于气和血。当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时,会引发心脏的功能障碍,造成心脏病。
6、高血脂与脾脏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废物,及时地转输给肾或小肠,从而排出体内外。所以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依赖于脾的运化。因此,脾运正常,水津四布,高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运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致高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7、低血压与脾脏
低血压是气血亏虚造成的。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容易导致营养吸收障碍,造成气血亏虚,引起低血压。
8、男女泌尿系统疾病与脾脏
肾为先天,脾胃后天。人体之盛衰、水液之统摄和饮食精微之输布,皆赖脾之功能。一旦功能失调,一脏之病,多脏受累。脾属土,肾属水,脾土克肾水,脾对肾有克制作用,使水分在体内能正常代谢,顺着自身的通道排出体外,如果脾功能失调,对肾的克制不足,则会让水湿在体内泛滥而出现水肿、小便不通、呕吐清水等疾病。另外脾化生气血不足,则不能濡润肾脏,则造成肾阳不足,肾功能障碍,引发尿频、尿急、尿等待等男女泌尿系统疾病。
9、骨关节疾病与脾脏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一方面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另一方面输布到肝脏,濡润肝脏,使肝血充盈,筋骨灵活有力。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及筋骨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活动无力,甚则痿软松弛,手脚不利。
脾主运化水湿,以保持人体水液能输布全身,并且多余的水也能运输到体外。当脾失健运,多余水液停留在关节,长年日久,形成风湿性关节炎。
六、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足太阴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泄泻、疾病、便秘。
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月经提前或推后、盆腔炎、附件炎。
男科: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
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软组织疾病。
七、合理膳食
1、莲子肉
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所以,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最宜食之。
2、党参
性平,味甘,无毒,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本草正义》指出:“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
3、太子参
又称孩子参。能补脾益气。治脾虚腹泻,不思饮食。脾虚者宜常食之。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可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莲子肉
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所以,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最宜食之。
6、党参
性平,味甘,无毒,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本草正义》指出:“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
7、太子参
又称孩子参。能补脾益气。治脾虚腹泻,不思饮食。脾虚者宜常食之。
8、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可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9、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可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症、湿热证、胃肠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10、鸡肉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可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
11、兔肉
味甘,性凉。可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12、猪肚
味甘,性温。可补益脾胃。宜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13、牛肚
味甘,性温。可补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14、羊肚
味甘、性温。可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15、桂鱼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16、泥鳅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17、粳米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18、糯米
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可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积证、气滞证、湿症、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忌食。
19、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可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20、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可健脾化湿,清署和中。宜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质腹胀者忌食。
21、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22、马铃薯
味甘,性平。可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23、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长气。
24、香菇
味甘,性平。可益胃气,拖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此为,中医讲黄色食物入脾。黄色食物能增强脾脏之气,促成和调节新陈代谢,如黄豆、南瓜、胡萝卜、柑橘、香蕉、地瓜、木瓜、胚芽米、马铃薯、粟子等,可滋养脾、胃。
十、
1、清热降糖汤
鲜芦根克(干品50克),鲜白菜根克(干品50克),天花粉30克。
芦根洗净切碎,白菜根洗净剪断,天花粉用前快速冲洗。3味倒入窝中,加冷水浸没。先浸泡30分钟,然后用小火慢煎30分钟,滤出药汁ml,再加冷水ml,煎煮,滤出药汁ml弃渣。每日3次,每次15ml,或代茶随时饮用。
本方有较强的清热降糖作用,对糖尿病见大渴不止,喝多尿少者。服本方期间,若血糖正常,口不渴,即应减量或停服。
2、芡实煮老鸭
芡实克,老鸭1只,生姜、葱、食盐、绍酒各适量。
将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将芡实放入鸭腹中,共置锅中,加生姜、葱、食盐、绍酒适量。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2小时,鸭肉熟既成。
本方滋阴、补阳、养胃、健脾。适用于糖尿病见口烦渴,消谷善饥。
3、山楂荷叶茶
山楂20克,荷叶15克。
将山楂、荷叶洗净,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饮用。
本方有降压降脂之功能,对高血压兼有高血脂患者适宜。
4、吴茱萸粥
吴茱萸5克,鲜山药克,大米50克,生姜、葱适量。
将吴茱萸研为细末,将鲜山药削去外皮洗净,切成小块。大米洗净,放入锅中,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开,待米和山药熟后下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每日早晚用餐服用。
本方有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之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见脘腹冷痛,呕吐酸等症。
5、莲子淮山粥
莲子肉(去心)50克,淮山药25克,鸡内金15克,糯米克,白糖适量。
将糯米淘洗干净,放于锅中,加适量水,再放入莲子、淮山药、鸡内金共煮。熟后,白糖调味即成。每日早晚空腹食用。
方中莲子、淮山药健脾益气,鸡内金助脾胃消化,糯米温中补脾,诸味共奏健脾,止泄泻,增食欲之功,用于脾虚久泻,食欲不振,神疲倦怠等。
6、四仁通便饮
杏仁、松子仁、麻仁、柏子仁各10克。
以上4味洗净,共捣烂如泥,用开水ml冲泡,盖闷片刻即可。代茶饮用。
本方润肠通便。适用于阴液亏虚、老年津枯液少便秘者。
7、桃仁决明蜜茶
桃仁12克,草决明子15克,百米适量。
将桃仁打碎,与草明子共用水煎,服时加适量白蜜。可代茶饮。
本方有破瘀行血,润肠通便,清肝益肾之功效。适用于高血压、脑血栓患者。脑出血病人禁用。
十一、
葡萄
葡萄性平味甘,入肺、脾、肾经
能补益气血、强筋骨、通经络、通淋消肿、利小便、滋肾益肝。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葡萄能阻止血栓形成,并且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葡萄中含的类黄酮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可抗衰老,并可清除体内自由基。防止健康细胞癌变,并能防止癌细胞扩散等。
《本经》:"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可作酒。"
《别录》:"逐水,利小便。"
《药性论》:"除肠间水气,调中治淋,通小便。"
《本草图经》:"治时气发疮疹不出者,研酒饮。"
《滇南本草》:"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治阴阳脱症,又治盗汗虚证。汁,治咳嗽。"
1、脑贫血、头晕心悸、四肢无力:以鲜葡萄克打汁滤去渣服用即可。或每天饮用30毫升的葡萄酒,即有良好的改善作用。2、慢性肝炎、黄疸、关节炎、风湿痛:以葡萄根80克,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效果不错。3、初期慢性肾炎:以葡萄干、桑椹、生薏仁各25克,加白米克同煮成粥,分早晚二次热服,配合药物治疗可促进痊愈。4、高血压:以葡萄汁、芹菜汁各20毫升,温热后服用,每日服用二次,以十天为一疗程,即可达到降压的作用。
春砂仁
味辛,性温。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肝。
《饮膳正要》:健脾,益气,温中。《本草衍义补遗》: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本草纲目》: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红曲粳米粥:
红曲米30克、粳米克、红糖少许,煮粥食用。
葛根
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
解表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有清火、排毒、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降血糖、通便、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之量效。
《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葛根粉粥
葛粉克,粟米克。用清水浸粟米一晚,第二天与葛粉同拌均匀,按常法煮粥,粥成后酌加调味品。可营养机体,时举阳气,适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症,高血压,糖尿病,腹泻,痢疾患者宜常食之。
益智仁
性温,味辛。归脾、肾经。
温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痰。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白浊或脾胃虚寒所致的慢性泄泻及口中唾液外流而不能控制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智仁对前列腺素合成有抑制作用,能增加记忆及增强免疫的功能,抑制回肠收缩及抗癌作用。
《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乏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益智仁粥
益智仁5克,大米50克,白砂糖适量。将益智仁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砂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可温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泄摄涎。
地龙
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
清热息风,清肺定喘,利尿通淋,通行经络。主治壮热惊痫,动风抽搐,经络不利,风湿关节痛。可用于肺热型支气管哮喘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小便不利者。
现代药理研究表现,地龙具有溶栓、抗凝、抗心律失常、抗惊厥、镇静、解热、平喘、抗癌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的作用。
桃仁地龙饼
桃仁20个,地龙30克,红花、当归、川芎各10克,黄芪克,玉米面克,小麦面克,白糖适量。将桃仁去皮尖,略炒后研碎,地龙酒炒后研细末,余药水煎取汁,以药汁和玉米面,小麦面、地龙粉及白糖,制成小饼,撒上桃仁末,烙熟服食,每日1剂。可补气活血,通经活络。适用于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等。
麦芽
味甘,性平。归脾、胃、肝经。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麦芽可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闷,及肝脾不和,暖气少食等证,常与香橼、佛手等配伍,以增其舒肝和胃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芽具有助消化、降血糖、抗真菌的作用。
《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除烦、消痰、破症结。”
麦芽粥
麦芽4两,糯米50克,冰糖适量。将麦芽、糯米以冷水浸泡1小时后,沥干水备用。取锅,加水,以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加入上述材料续煮50分钟,再加入冰糖调味即可。可健胃、补脾、助消化。
山楂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腹痛泄泻,产后淤阻,疝气疼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压、降脂、软化血管、利尿、镇静及防止动脉硬化、防衰老、抗癌、开胃消食的作用。
山楂粥
山楂30-40克,粳米克,砂糖10克。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砂糖煮粥。可健脾胃,消食积,散淤血。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以及食积停滞、腹痛、腹泻等。
山楂双耳汤
银耳10克,黑木耳10克,山楂20克,冰糖30克。首先把事先泡好的黑木耳和银耳洗去渣滓,择净。然后把黑木耳、银耳、山楂放进砂锅里,再在砂锅中加入ml清水,接下来用中火煮约20分钟。20分钟之后,加入冰糖,燃火搅拌均匀,当冰糖完全化开即可。可消食、通便、降压。
白芍
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
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适用于阴虚发热、胸腹胁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甙有抗菌、解热、抗炎、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血流、扩张血管、降血压、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调节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神农本草经》:“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益气。”
痛泻粥
淮山药克,炒白芍12克,陈皮6克,防风6克,红糖适量。将淮山药研成粉末,放入白芍、陈皮、防风的煎液中煮沸成粥,调入红糖服食。可泻肝补脾,止痛止泻。
十二、
脾主思,爱操心的人最易食欲不好、消化不良、肚子胀满,伤“脾神”,平时想得多的人,即使到了饭桌上,也只是扒几口饭意思一下。其实,这是怨气伤脾所致。将怨气闷在肚子里不发泄出来,脾经最容易受到伤害,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肚子胀满等症状,而这些都是“脾神”受伤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忧、思则气结。故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
十三、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日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为任脉经穴,经常艾灸,可温通元阳,脾胃健旺。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常用艾灸此穴,补元气,暖脾阳,强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延年。
十四、
1、按摩健脾法
青年人在每日起床后和入睡前仰卧于床上,做仰卧起坐运动,每日做20—40次;老年人则宜用摩腹功,吃饭以后,即仰卧于床上,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十、三十次不等。唐代孙思邈说运用此法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坏,还能治疗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恒,对脾的运化功能有益。
2、健脾保胃锻炼法
(1)扭腰
扭腰锻炼不仅健胃的功能而且对便秘、腰部痛、失眠也有很好的疗效。具体做法如下:
①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放松上身。
②两手握拳,左臂则平伸,右拳放在左胸处,腰向后转到最大限度,同时甩右拳,头和眼随着拳转动,眼注视拳的前方,双足不可移动。
③然后甩左拳,方法同上,左右交替。左右共转腰60次,逐渐达到次。
注意:高血压、头晕者要慢转,防止跌倒。
(2)揉腹
腹部按摩的养生原理是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双手交替按摩腹部能治食物积滞于胃,滞化不行,胃脘胀痛,气滞不顺,血淤欠畅,胃肠积满等症状。具体做法如下:
①用左手掌自上而下(从胃口到直肠底端)先轻后重推磨36下。
②换右手掌推摩36下,然后用左手掌推摩全腹36下,最后用右手掌推摩全腹36下,直推到腹内无积块。
注意:每晚平卧在床上进行,按摩时不可过饱或过饥。
(3)多蹲
多蹲少站对脾胃虚弱者的康复是很有利的。特别是进食时蹲着蹲着吃饭能使食物通过胃的速度减慢,使胃下方的脏器对胃起到垫托作用,此法对胃下垂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4)仰卧起坐
①仰卧于床上,两臂平伸,下肢不动,依靠腹肌的收缩力量坐起。
②躺下,反复进行,每天做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注意:为不影响消化,饭后40分钟内不宜进行锻炼。
(5)托腹
托腹能对五脏六腑起到调理作用,是防治胃肠疾病和习惯性便秘的好办法,其具体做法如下:
①全身放松,两手叠在一起,手心在上,身下沉。
②两手托住小腹不动,两腿膝盖上下颤动,-次,颤动的速度不快不慢,眼微闭,意守丹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