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47810.html
“太阳病”,主要证候是表证,由于是表证,所以治法上就是解表,而解表又以汗法为主,因此我们在太阳病篇就接触到了好几个发汗方。
这些发汗方有各自不同的发汗作用,我们就来梳理总结一下,顺便也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汤证特点,免得用起来搞错了。
那我们在太阳病篇一共讲了几个发汗的方子,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发汗的方子治法,同中有异,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
这几张方就都是麻黄剂了。首先是麻黄汤,麻黄汤的发汗力道比桂枝汤厉害很多,它在发表之中兼有宣肺平喘的功效,这是麻黄汤的特点。
再看葛根汤,葛根汤也是属于麻黄剂而不是桂枝汤,但因为多了葛根这味药,所以在发表之中兼有升津舒经的效果,升津舒经,这是葛根的独特作用,所以特别适用于那种津液不足又外感邪气的风温感冒。
接下来看大青龙汤,也是麻黄剂,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证,所以大青龙在发表之中兼有清热除烦的作用,方子中也多了石膏这味药。
小青龙汤呢,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证,所以它在发表之中兼有温化水饮的功效,由于内有水邪,所以方子中有去痰的半夏。又由于内有水邪会引发很多其他的症状,例如咳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小青龙的方子中多了治咳铁三角,另外小青龙还针对众多的可能的症状而有许多对应的加减用法。
以上就是这几张解表发汗方的不同之处。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些方子中,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都以青龙来命名。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也就是外有寒里有火;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呢,则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也就是说,外有寒里有水。
水和火是相对的,所以大小青龙都以青龙来命名,大青龙汤治疗外有寒里有火,小青龙汤治疗外有寒里有水,水火是相对的。
但是用大青龙汤病人必须有寒邪闭表,或者湿郁闭表,必须有表闭,用大青龙汤主要的目的是发汗,没有表闭就不能用大青龙汤;而小青龙汤就不同了,小青龙汤的主要作用是化饮,没有表证也可以用。这就是大小青龙汤的区别。
简单总结一下大发汗剂,麻黄汤是发汗散寒,兼宣肺平喘;葛根汤的发汗散寒,兼以疏通经脉;大青龙汤是发汗散寒,兼以清热除烦;小青龙汤的发汗散寒,兼以化饮定喘,温化水饮以平喘。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在第条中服用柴胡汤后见“发热汗出而解”、第条“与小柴胡汤……身濈然汗出而解”,均见小柴胡汤具有发汗之功。而仲景所谓“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实则为少阳病禁用汗法,此代表解表所用发汗法,而非代指小柴胡汤药物配伍不能有发汗之效。《伤寒明理论》记载:“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既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医方考》指出:“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小柴胡汤重在和畅气机、枢转少阳,表邪渐里,故较大发汗剂解表之功稍弱,而重在治里证,使表里相和、三焦通利[4],上焦得通,阳气充盛;中焦调和,阴液有源,气津布散于体表,阴阳合化自汗出而愈。第12条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汗出为病理性汗出,如《内经》所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乃正常汗出。故桂枝汤中桂枝佐生姜以辛散之力治卫强,芍药佐大枣以补血养阴扶营弱,其当属解表之中发汗剂,以微汗出为取效机制,奏调和营卫、通达阴阳之功,以达荣卫相和、阴阳互调的正常生理状态。
桂枝汤是解肌剂,在发汗解表之中兼有养阴敛营的作用,所以在很多时候是通过调和营卫的方式来解表的,不仅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表证,还可以治自身营卫不和的汗出异常证。它的作用原理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汤在药后调护中,强调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其主要病机为“阴、阳、气”伤,故借热助阳、稀粥助阴生气,乃《伤寒来苏集》所云:“桂枝汤发营中汗,须啜稀热粥者,以营行脉中,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故尔。”以此协助发汗,使汗出正常,既不无汗又不汗出过多致虚。小柴胡汤中半夏生姜助柴胡解表之力,《医方考》又指出: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加减运用指出“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可见,虽兼表证,但发汗之力也不可过大,即仲景和解思想,表里两和即可。
在中发汗剂中,均蕴含仲景调和思想。无论是小柴胡汤,还是桂枝汤等中发汗剂,其药物间发汗力度显然较大发汗剂小,也就是说其通利汗道的强度较小,但按照大中发汗剂的字面理解,多数同学会认为两者差别在于汗出量的多少,但从上述仲景药物配伍、药后调护来看,最终均指出药后微汗的临证表现,以发汗法调整营卫相和、机体阴阳平衡。
表郁轻证代表方为此类发汗剂,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其用药剂量颇具特色。李氏认为桂枝二麻黄一汤发汗力度在桂枝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之间属于正常发汗剂,桂枝二麻黄一汤中桂枝汤用量约为原方剂量的5/12、麻黄汤用量约为原方剂量的2/9,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中桂枝汤用量(约为桂枝汤原方的1/3)更小,故其正常发汗剂即所谓的药物发汗力度恰到好处,也属于在此论述的微汗法范畴。
但桂枝二越婢一汤为阳气偏虚其中,不应发汗,故不属于发汗剂,但本方配伍寒凉之性的石膏,乃有外邪郁久化热,其机制类似于轻微的大青龙汤证,仲景又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乃示脉证合参,故其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内热。所以,对于上述表郁轻证三方而言,乃阳气怫郁,邪微正气未复,较太阳中风证病情轻,应小发其汗至邪出,扶助正气助卫强。因此仲景用桂枝汤、麻黄汤减量组方,意在减弱发汗之力,以弱化发散通利汗道的功用,故仲景仍以微汗为小发汗剂获效表现,并未以汗出量少作为其药后起效的观察指标。最终,人体阴阳趋向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医家云“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即在于此。
汗法为中医八大治法之一,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应用详尽,所载方剂发汗程度各异。在第九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并未对发汗方剂进行强弱程度的细致划分,但通过上述探讨发现,不同程度的发汗方剂实则指的是发散通利汗道的强弱,并非汗出量的多少,相反,汗法获效指征均为微汗。所以笔者认为临证用药时,应依据方剂发汗力度的不同而从配伍他药、药后调护、药物用量等方面调整发汗力度,使其均以微汗出为宜。临床应用发汗剂时,也应对药物配伍、用量、服药后调护有所注意,才能体会仲景用药奥秘,以恢复阴平阳秘的人体健康状态。所以,无论是在《伤寒论》学习还是其他中医经典学习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中药、方剂、症状、临床表现等共同特征,以加深思考、深入解析中医奥秘。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