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www.jydxy.com/
以案说理
——浅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
(作者:毛线.1.6)
先看有关葛根芩连汤的四个医案:
(一)葛根芩连汤治疗肩背不适、失眠案。
患者男,24岁,因肩背部不适,失眠一周前来就诊。
症状:易上火,耳朵疼痛,口渴想喝水,大便溏,秽臭难解,3次/日。小便黄,失眠,易自汗。舌质红,苔黄腻,左脉滑,右脉弱。
处方:葛根6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30克。
反馈:此方服一剂,诸证皆消。
辩证:(1)自汗、肩背部不适,太阳病,葛根证;(2)大便秽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左脉滑为阳明证,故用葛根芩连汤。
(二)葛根芩连汤治疗大便粘腻案。
患者男,23岁,大便粘腻1周前来就诊。
症状:平素大便稀溏,因食狗肉后出现大便秽臭,粘腻难解,易矢气;口唇干燥,口渴欲饮水,颜面部多发痤疮,色鲜红;颈椎不适,眠差;舌质红,苔薄白,双寸脉浮紧有力,双关尺沉细弱。
处方:葛根6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30克。
反馈:服药1剂后,大便恢复生病之前状态,虽稀溏,但顺畅、气味不再秽臭;颈椎不适明显缓解,睡眠状况良好。
辩证:(1)颈椎不适,太阳病,葛根证。(2)大便秽臭,粘腻难解,易矢气;口唇干燥,口渴欲饮水,颜面部多发痤疮,色鲜红;舌质红,阳明证,故用葛根芩连汤。
(三)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案。
患者男,23岁。腹泻1日,前来就诊。
症状:前两日出现全身酸痛,肩背部不适等症状,服用布洛芬后症状消失,就诊前晚出现腹泻,至就诊时已大便7次,除第一次大便明显秽臭滚烫外,其余均为水样便,夹杂不消化食物。颈背部轻微不适,口渴欲饮水,轻微咽痛,精神佳;舌红舌根部苔薄黄,双寸关脉浮滑。
处方:葛根60克、黄连20克、黄芩20克、炙甘草15克、苍术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猪苓15克、桂枝15克。
反馈:上方服用1剂,患者恢复正常。
辩证:(1)患者自述饮食清淡,与平素无甚差别,考虑近期,流感肆虐,患者得流感后,出现全身酸痛,肩背部不适等太阳证,经布落芬发汗治疗后,病邪未驱逐干净,邪热内陷,表现为典型的“协热下利”,即葛根芩连汤证。(2)颈背部不适,双寸关浮滑,为太阳葛根汤证;(3)口渴欲饮水,舌红苔薄黄,双寸关滑为阳明证,因出现水样便,伴口渴,兼用五苓散。
(四)葛根芩连汤治疗婴儿腹泻案。
患者婴儿,11月。腹泻2日,10次/日,鸡蛋花样便。
症状:病情由患儿父亲描述。患儿反复发热4日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出现腹泻,饮水、饮奶后出现腹泻,鸡蛋黄样,秽臭,屁股红,纳可、精神佳。
处方:葛根24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苍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猪苓12克、桂枝12克,一剂,水煎服。
服法:嘱咐患者家长,药熬好后,每次喂药5ml,半小时服用1次,观察患儿腹泻情况,如下利频率降低,即延迟服药间隔为1小时或2小时,后患儿父亲反馈,患儿服药3次,共计15ml药物,当日未再腹泻,次日亦未腹泻,遂嘱咐患者父亲可停药。
辩证:(1)此病例与上一则医案一样,亦为协热利,起于外感,表邪夹热内陷,发为葛根芩连汤之下利,在西医里属于流感中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2)饮水,饮奶即诱发下利,属五苓散证,故两方合用。
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葛根芩连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那么把握好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葛根芩连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由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黄煌教授在《经方使用手册》一书中,定义葛根芩连汤为解酒止利方,有清热止泻之功效,可应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脑、流行感冒等急性病,也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心律不齐、颈椎病等慢性病。应用指征包括:下利、心中烦闷而悸、心下痞、项背强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红、脉滑数为特征的疾病。第一次读到黄师对葛根芩连汤应用指征的描述时,着实摸不着头脑,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有幸接触几例葛根芩连汤病人之后,对该方的应用有了一些体会:
第一,关于葛根芩连汤的方证。从药物分析,葛根属于太阳经用药,黄连、黄芩属于阳明经用药,因此该方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证。太阳病,葛根指征包括项背强急、身重,特别是项背强急,其指向性极强,一旦见项背强急,必定指向葛根剂。那什么是项背强急呢?通俗说就是脖子、肩背部的不适之感,如发酸、发紧、疼痛、转动不利等等。这个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也五花八门:比如落枕是项背强急常见的一种表现;有的患者在主诉症状出现的前几天,出现脖子的扭动不利,背部的发紧不适感,也是一种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容易被忽略,患者会认为是自己太过劳累,加班久坐导致,属正常表现,不一定会主动提及,医生如不仔细问诊也会忽略。“心中烦而悸、心下痞”,属于黄连,黄芩证,这一点我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还不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黄连、黄芩属于阳明经用药,那么就会出现阳明热证的表现,比如口渴、舌红、脉滑数,这是《经方使用手册》中提到的。“大便秽臭、粘腻,便之不爽,肛门便后的红肿热痛”等等,也是阳明热证的常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使用这个方剂一定是抓住太阳阳明两个方面去应用,病人表现出典型的太阳证,汗出怕风、腰背疼痛,同时又出现口渴、大便秽臭,便之不爽等阳明证表现,就可考虑葛根芩连汤。
第二,关于药物剂量和比例问题。药物的剂量基本按照《伤寒论》经方药物的组成比例开,葛根芩连汤方中,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药量的比例为8:3:3:2。上述四个病案中,前三个医案,药量是按该比例乘以7,为抓药方便,药量均取整数;后一个医案,按比例乘以3。在实践中,我个人开方的药量虽然比较大,但是因个人煎药习惯,一副药熬出的药量,按每次服药ml,一日2次,可服用2天。也就是说,患者一日服药的剂量为原方除以2,与市面上流行的中药服用方法基本一致。经反复实践证明,该煎药服药方法有效可行。当然,病情较重的情况下,我也会嘱咐患者,增加用药频次,在一日内服完1剂药,随着病情的减轻,减少用药频次,直到停药。
第三,关于婴幼儿用药剂量的问题。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小儿用药剂量易轻易小,用量不宜过大。经韦安理老师指点,小儿用药剂量可按大人剂量出具处方,但服药时要减量、多次服用。试想一下,一副药,如果每味药只开3-5克,煎药困难且不说,熬出的药汁会寡淡无味,药效锐减,达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比如上述第四例医案中的婴儿,药量虽为大人药量,但每次服药的剂量远远小于成人,同时将服药的频次与病人病情的进展相结合,病情初始或者尚重时,加大服药频次,一旦病情减轻,即减少用药频次。一次用药剂量,则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进行调整,不失为治疗幼儿疾病的用药服药的好方法。
韦安理愿天下无疾,祝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