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http://m.39.net/pf/a_4746628.html
声明:本 明朝初期,山东景姓移民来此定居,以耕织为主,逐渐形成村落,因村庄周围地势低洼,又因其景家姓氏,故村得名为“景家洼”。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至明朝末年,解姓人家迁至本村,渐居首姓,又出一官吏,遂村名改为“解官营”,一直沿用至今。
解官营新民居
解官营村曾有五座古庙。村中现村委会位置,有一老母娘娘庙(观音庙),占地2亩,其中大殿四间,东西偏殿各三间。大殿内从左到右依次供有龙王、观音、财神三座泥像。道释合殿,也算奇观。观音像为高约一米半的莲花坐像,着黄色锦袍,眉心有红点儿,神态装扮与印度人相似;龙王像和财神像为立像,均矮于观音坐像。龙王瞪圆双眼,胡须竖起,戴冠,着紫黑色衣;财神像为武财神关公,持青龙偃月刀,着黑衣。偏殿内有大幅地狱故事等彩色壁画。院内长势旺盛、爬满全庙的紫藤萝,苍翠柏树,功德碑等一应俱全,庙前有一高约半米、一人抱粗、约达吨重的大钟,挂于石质钟架,此钟毁于大炼钢铁时期。庙外以西有古井一眼。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村里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人们来此烧香许愿,为观音更换新衣,庙里庙外,买卖食品的、扭秧歌唱大戏的,户户宴请好友,热闹程度堪比春节。解放后年左右,此庙会中断。除老母娘娘庙外,村东、西、中及东坑沿儿处,各有一座五道庙,规模都不算大,有的以砖垒砌,有的以青石板搭建,用于烧纸、祭奠故人。
历史上,解官营村名人辈出。清朝时期,村中曾出过举人白元柱和一位赵姓秀才。据村79岁的刘国权及83岁的刘永仁两位老人回忆,白举人家门前曾生长着一棵大槐树,因风吹雨侵,大槐树中空,可容纳一人,却依旧枝繁叶茂,长势旺盛。村里人都认为,这棵大槐树风水极好,寄寓白家自有上天护佑,后代聪颖发旺,日子蒸蒸日上,一时,成为村里美谈。解放初期,村中还出现过全国劳动模范蔡世俊,蔡世俊曾任解官营村支部书记,因工作出色升任葛条港乡乡长,担任乡长期间,他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带领解官营村村民改造村里的低洼地和盐碱地,使得粮食获得大丰收,这个自然条件非常差的村庄,卖余粮总数竟然列居全乡第一。如今,蔡世俊等全国劳动模范与国家领导人毛主席的合影,被其后代加大翻洗,长条照片挂在其儿子儿媳室内墙壁上,彰显着这个家族曾经带来的巨大荣耀。蔡世俊的儿孙后代也继承了前辈勇于创新、勤奋要强的精神,他们办过厂子,在村里率先引进太阳能发电等现代化装置,成为村里令人羡慕的劳动创业能手。
时光回溯到解放初期五十年代,那时解官营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轰轰烈烈,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充实,曾被评为省级文化村。
唱皮影。当时村里刻影人、唱影人、打板、耍影人、拉弦、敲锣打鼓等整套皮影表演人才应有尽有。影台一搭,从大年二十三唱到二月二龙抬头,此外,每个农闲时期也无一落下。刻影人为刘永俊。唱影人为任连甲(唱髯)、白元谈(唱生)、白文魁(唱大)、蔡长兴(唱小)、赵柄魁(唱花生)。拉线人为盲人马云。耍影人为白树平、刘永俊。吹喇叭人为吴殿阳、吴殿魁。
扭秧歌。村里曾涌现出与周国宝齐名的秧歌大师杜永昌。杜永昌,年生于解官营村,20世纪90年代初去世。他在年少时即跟随善扭武丑的父亲杜广成外出表演,以扭武丑出名。年,他到河北省艺术学校传授秧歌《锯缸》,继而为河北、黑龙江等地和天津歌舞团、华北军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传授秧歌表演技艺。其扮演的丑角刻化人物细腻,姿态优美,步调灵活,生活气息浓厚,曾自编自演《送红灯》《跃进舞》《三别扭》《儿童戏水》等节目,表演的《锯缸》在年获河北省文艺汇演一等奖。其生前为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据村里75岁的老文化人刘作佑回忆,杜永昌一人可扭妞、丑、公子各种角色。他表演的妞角,文雅不失浪漫;他表演的公子,浪漫又不失文雅;他表演的丑角,滑稽而不丢点。杜永昌在扭秧歌时,扇子追点,眼珠追点,脖子追点,浑身上下都追点,每逢他扭秧歌,做饭的小媳妇停了手中正和的面,地里除草的小伙子扛着大锄往回蹽,调皮的小孩停止哭闹,一时间,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咿呀孩童,谁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个大饱眼福的机会。村里同时期秧歌表演艺人还有刘国章、刘作云、王宪章、刘连毕等。
著名地秧歌艺人杜永昌
唱评剧。村中代表艺人有王永宽、刘作森、赵柄贵、白树才、李广文、任秀珍、叶剑华等。表演的评剧剧目有:《御河桥》《张羽煮鱼》《小借年》《未婚夫》等。
吹喇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县著名的吴家喇叭就是从解官营村发源的。
在旧社会,当时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极低,吹歌手被列为“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的行列。如此地位低下的民间艺人一边维持生计,一边不断提高自身技艺,面对同行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的生存压力。清末民初,以家族传承为主的“喇叭铺”在昌黎应运而生了,一时间昌黎及其周边地区的众多吹歌艺人云集于此,各具特点、技艺纯熟的吹歌艺人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对昌黎吹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不同“喇叭铺”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风格。因此,昌黎吹歌按其吹奏风格大体可分为南派、北派和新派三个流派。
民国初年,位于昌黎解官营,号称“东半边天”的吴家喇叭铺是北派风格的代表,其演奏风格质朴大方、技巧朴素、音调粗犷浑厚。吴家喇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这样几位:
吴殿奎(~),昌黎解官营村人,15岁随父吴国胜学艺,是北派吹歌的领班人,和冀东著名吹歌艺人金财、顾炳珠、张秉云为结拜兄弟,是冀东吹歌“七怪”之一。
吴庆余,年生,昌黎歇马台村人,吴殿奎之长子。15岁随父吴殿奎学艺,18岁随父外出从艺。除吹喇叭外,还能吹笙、管子、卡戏,又擅长司鼓,由于会吹管子,其喇叭吹奏别具风味,为一般人所不及。建国前曾去吉林盘石县从艺,年去河北艺校整理民间艺术,吹奏《锔大缸》和《扑蝴蝶》等曲目。年应邀先后去北京军区文工团、北京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歌舞团等专业团体传授秧歌。年去沈阳大庆宫喇叭房吹喇叭。年参加县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直到年回家。年为县文化馆录制大量吹歌音响资料。年获县文化局颁发的“吹歌艺术家”称号。经常吹奏曲目有《四来》《一枝花》《金沙滩》《绣红灯》。
吴殿阳,年生,解官营村人,吴殿奎堂弟,除吹喇叭外,还擅长司鼓,年获昌黎县“吹歌一级演奏员”称号。
吴庆隆,年,昌黎歇马台村人,吴殿奎次子,20岁学艺,学成后曾和胞兄吴庆余去河北艺校、北京军区文工团、北京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歌舞团教秧歌。年参加县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年为县文化馆录制大量音响资料。年被评为“一级吹歌演奏员”。经常吹奏的曲目有:《四来》《金沙滩》《绣红灯》《一枝花》。
吴宪作,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歇马台村,16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吴庆余学习吹奏唢呐并登台献艺,能够演奏倍调、侉调、大闷工调、小闷工调等7种调门,善演曲目如《一枝花》《山峰》《句句双》等等,其曲风朴素大方、浑厚粗犷,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曾先后代表昌黎吹歌队参加了秦皇岛民间花会展演、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的开幕式等重大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年还代表昌黎吹歌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节目的录制,年参加了北京平谷县元宵节庙会等。
著名北派吹歌艺人吴宪作正在表演吹歌
吴鹏,吴家喇叭的新生代人物,年出生于昌黎县歇马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1岁开始学习唢呐演奏,可以说师出名门,倍得真传。12岁时,他和曾祖父、祖父、叔父等四世同堂,同台演出,可以说师出名门,倍得真传。参加了九十年代县文化馆组织的唢呐比赛,在全部参赛的多个小组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比赛的二等奖。他基本功扎实,方法得当,继承了祖传艺术的精华。他以吹奏大喇叭为主,还能吹奏小唢呐、笙、萨克斯等多种乐器。并掌握了很多传统的唢呐技艺,能够演奏倍调、侉调、大闷工调、小闷工调等七种调门。善演曲目如:《一枝花》《泰山景子》《句句双》等。他参加了秦皇岛民间花会展演、奥运会秦皇岛赛区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节目录制、北京平谷县元宵节庙会等多项大型活动。
吴家喇叭从何时兴起已经不得而知,据吴家后人吴琼回忆说:“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的祖太爷吴国胜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吹歌圣手了。等到我的太爷爷吴殿奎的时代,吴家喇叭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太爷爷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提起太爷爷,那都是拍手称赞。我的爷爷吴庆余从很小就随着太爷爷打擂台拼技艺,在他的时代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我的爸爸吴宪作的各种唢呐技艺深得太爷爷和爷爷的真传,气息绵长,声音悦耳,将吴家喇叭推向了全国,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如今,居住于歇马台村的其吴家喇叭后代,正继承并发扬着其先辈的艺德,潜心练艺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成为我县文化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到了吴殿奎的儿子、侄儿这一辈上,据说因当时歇马台村房屋价格比解官营村便宜,吴殿奎的后代吴庆余等便举家搬到歇马台定居。据村中文化老人介绍,吴殿奎不仅吹喇叭技艺高超,而且为人慷慨大方,每到农闲时期,他就会从各处邀请来唢呐艺人,为百姓免费献艺,一方面互相切磋技艺,一方面娱乐百姓,深受当地人爱戴。
除了文艺轰轰烈烈,解官营村的体育活动也是花样百出,这些体育活动方便快捷,无需昂贵的器材设备,却依旧能很好的强身健体,丰富农闲时期群众的精神生活。当时盛行一时的体育项目有:篮球、台球、玻璃球、泥骨碌(用两枚硬币夹湿泥土,晒至而成,借助量尺、小土洞、砖块等完成活动)、砸瓦、顶架子(又名顶牛)、踢毽子、跳房子、丢手绢、滑冰车、出溜光儿、甩冰猴等。老人们边回忆,边泛着快乐幸福的表情,有些出自内心的欢笑,是远非遥远时空可以阻隔的。而未曾和他们一同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体快乐的我们,也长时期沉浸在一种真实的幸福中,难以自拔。
解官营村人均耕地面积一亩多,以种植玉米为主,部分土地承包给东北人,种植小角花生。有少量小麦、水稻和豌豆作物。和葛条港乡其他村一样,在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解官营村,农业收入为辅,打工及养殖业收入在本村经济收入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附近的冷冻厂、纸箱厂、蘑菇养殖厂、电池厂、红酒厂等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一些脑瓜活络的村民,更是大搞养殖业,致力过上富裕日子。村中养殖业包括牛、猪、貉子、鸡等种类,其中规模较突出的,当属村民刘作勋及其儿子刘志旺开办的“旺生”牧场。牧场共养殖奶牛三千多头,为伊利供奶。现年77岁的刘作勋为“旺生牧场”的发起人,起初,来自秦皇岛、东北及附近地区的养牛户集中到解官营村刘作勋的牧场一起饲养,统一供应草料,统一售奶,互分提成。年,刘作勋一并收购牧场所有股份,将牧场命名为“旺生”牧场,自此不断改善养殖条件,购买现代设备,管理渐入科学化,规模和收益也较之前大大提高。
解官营现代化养牛场
在浩渺的历史舞台上,解官营村以其独特的勤勉和才华,从最初地势低洼的“景家洼”,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无论是农业创收、还是名人辈出,抑或文体开花,可以说都创造出了独属自己的那份精彩,如今,在改革大潮奋起、创业环境优越的新时代,他们更会翱翔长空,绽放异彩。
文字:王玉梅图片:肖沛昀
编辑:占超
终审:任向军刘艳丽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