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文化行葛条港乡歇马台村一个以民间

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7457.html

声明:本   昌黎县以民间传说为村名的村庄有很多,葛条港乡歇马台村就是其中之一。据老辈人说,早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率领大军远征高丽,当时行军走的是沿海古驿道,从长安一直发兵辽东,当大军走到碣石之地时,由于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唐王便令大军在此休整。于是大军在晾甲山晾晒铠甲,在草场庄堆积粮草。当时歇马台一带水网密布,牧草丰美,于是大军就在这里的河流为战马饮水。大军休整完毕,直扑辽东,一举平定了高丽国,凯旋而归。为了怀念唐王的功绩,昌黎的先人们就把唐朝大军饮马的地方叫“歇马台”。

歇马台村南的饮马河,虽然进入枯水期,但白鹭翩跹,环境优美

  其实,现在的歇马台村真正形成规模村落是在明朝。明朝初期,为了恢复生产,开始大量移民。也就是在那个时期,现在的歇马台附近逐渐形成了西有庄、三家店、小艾庄等三个小村落,主要由李家、田家、雷家建立,后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姓氏的居民纷纷迁入,人们就将三个小村合为一村,以唐太宗征东时在此歇过马的传说定名为歇马台村。

  按照明朝初期建村,歇马台村大概也有多年的历史了。时光更替,岁月如织。很多历史文化只能储存在老辈人的记忆中。据村副支书邵世利及汤永祥、田胜林三位回忆,村中心原来有一座大庙,庙址占地约5亩地,前殿三间,四周带回廊,供奉的是四海龙王;后殿三间,也带回廊,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当地人称“老母殿”。庙里有一口大钟,重斤,钟声嘹亮,声震周边。更为奇特的是,这口大钟当年是由沧州艺人铸造。据说,铸造艺人一次铸造了两口同样的大钟,视为一雄一雌,雌钟留在了当地一座寺庙里,雄钟运往了歇马台的龙王庙。每当钟声响起,一雄一雌两个大钟相隔多华里,相互感应震荡,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可惜的是,大炼钢铁的时候,大钟被砸碎投入土炉当中。而沧州的那一口大钟,据说被当地人掩埋在了一条旧河道里,得以逃过一劫。

  关于龙王庙的建造,也有一个传说。据原居民李姓的后人介绍说:清朝中期,他们李家的先祖是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但其中有一位后人不务农活,游手好闲,整天斗鹌鹑养蟋蟀,结交了县城一位王爷的亲戚。在一次斗鹌鹑中,李家后人大获全胜,让这王爷的亲戚吃了憋,但李家后人毫不犹豫的将冠军鹌鹑送给了他,令这位王爷亲戚十分感动,从此两人交好。时间长了,这位王爷的亲戚对他说,你这样玩下去也不是办法,家境再好也不能坐吃山空,还不如干些实际的活计。后来李家后人听其劝告,在王爷亲戚的资助下买了一条大船走船。开始,走船生意十分顺利,挣了不少钱。但有一次,走船途中,遇到大风,大船即将倾覆,危急时刻,大船突然有如神助,被吹到一座不知名的海岛上。待得风平浪静,很多船都倾覆在海中,只有李家大船安全回到了岸上。王爷后人见他大难不死,便说着多亏是龙王爷相助,要为龙王修建一座庙宇,感谢龙王相救的恩德。于是,李姓后人在村中心修建了这座前殿龙王后殿观音的大庙。

  大庙中原来栽种有一棵油松,与庙同龄,60年代,大庙改为学校,油松被砍伐,为小学生打了书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算砍得其所。不久,有村民在古松生长的位置上栽种下一棵杨树,如今,60岁的大杨树根深叶茂,在小学校园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守护着歇马台子弟的一份安宁。

树龄有60年的大杨树

  原来,在歇马台村中心,有一条小溪流汩汩在流过,小溪上有一座小桥,村民称其为“太平桥”,桥畔有一棵古柳,已中空。小溪水质清冽,甘甜可口,有治病健体之功效,被远近村民称其为“圣水”,凡家中有病者,无不到“太平桥”下来取圣水。如今,小溪还在,“太平桥”桥面则被水泥填满,花岗岩的桥栏杆尚存,依稀能够看到小桥的规模与型制。古柳则不复存在了,再不见“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的景色了。

  说起歇马台村,不能不说昌黎吹歌。吹歌在昌黎传播最迟上溯于明代中期。清雍正年间广泛传播,形成了南派、北派等支系。昌黎吹歌技艺高超,名家辈出,多年以来即在河北、北京、辽宁、吉林等地产生重要影响。

  民国初年以来,昌黎吹歌渐生南派、北派、新派三大支系。南派:分布在滦河以南多个村镇,如新集镇、茹荷镇、荒佃庄镇、皇后寨一带,主要有巢庄、摩天庄、白枣林村。以王德义为代表。北派:分布在县域东北部葛条港一带,包括大蒲河镇、葛条港乡、昌黎镇的解官营、歇马台等村,吴家铺为代表。新派:以县城为传播地,分布在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以及张各庄、十里铺等地。以汪锡九、马喜华为代表。

  这里产生于歇马台的北派吴家铺,就是昌黎著名的喇叭铺。第一代:吴国胜、吴国林、蔡青元;第二代:吴殿元、吴殿奎、吴殿文、蔡长珍;第三代:吴庆余、吴庆升、吴庆隆、吴殿阳;第四代:吴宪作、吴宪贵、张树义、李荣宾;第五代:吴鹏、吴攀、张春秀、吴健。

  清末,以家族式演奏、传承为主的“喇叭铺”在昌黎出现,吸引众多吹歌艺人云集,促进了各个鼓乐班之间的乐艺交流,形成了一些更具个性特征的流派。当时的解官营(吴殿奎由解官营搬入歇马台村)“吴家喇叭铺子”,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近百名艺人。现在,“吴家唢呐吹歌队”更是名声在外,不论是境内境外演出,都会看到吴家吹歌后人的身影。出生在歇马台的吴家吹歌传人有:

  吴殿奎,年出生于歇马台村人。艺名立头,喇叭世家出身,是其父吴国胜一手从小带出来的接班人。

  吴庆余,年出生于歇马台村人,吴殿奎之长子,出身喇叭世家。15岁随父吴殿奎学艺,18岁随父外出从艺。除吹喇叭外,还能吹笙、管子、卡戏,又擅长司鼓,由于会吹管子,其喇叭吹奏别具风味,为一般人所不及。建国前曾去吉林盘石县从艺,年去河北艺校整理民间艺术,吹奏《锔大缸》和《扑蝴蝶》等曲目。年应邀先后去北京军区文工团、北京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歌舞团等专业团体传授秧歌。年去沈阳大庆宫喇叭房吹喇叭。年参加县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直到年回家。年为县文化馆录制大量吹歌音响资料。年获县文化局颁发的“吹歌艺术家”称号。经常吹奏曲目有《四来》《一枝花》《金沙滩》《绣红灯》。

  吴庆隆,年出生于昌黎歇马台村人,吴殿奎次子,20岁学艺,学成后曾和胞兄吴庆余去河北艺校、北京军区文工团、北京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歌舞团教秧歌。年参加县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年为县文化馆录制大量音响资料。年被评为“一级吹歌演奏员”。经常吹奏的曲目有:《四来》《金沙滩》《绣红灯》《一枝花》。

  吴宪作,年出生于歇马台村,16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吴庆余学习吹奏唢呐并登台献艺,能够演奏倍调、侉调、大闷工调、小闷工调等7种调门,善演曲目如《一枝花》《山峰》《句句双》等等,其曲风朴素大方、浑厚粗犷,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曾先后代表昌黎吹歌队参加了秦皇岛民间花会展演、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的开幕式等重大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年还代表昌黎吹歌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节目的录制,年参加了北京平谷县元宵节庙会等。

  吴鹏,年出生于歇马台村。11岁开始学习唢呐演奏,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也把全部的经历投注在他一人身上,可以说师出名门。十二岁时,他和曾祖父、祖父、父亲四世同堂,同台演出,参加了九十年代县文化馆组织的唢呐比赛,在全部参赛的多个小组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比赛的二等奖。他基本功扎实,方法得当,继承了祖传艺术的精华。他以吹奏大喇叭为主,还能吹奏小唢呐、笙、萨克斯等多种乐器。并掌握了很多传统的唢呐技艺,能够演奏倍调、侉调、大闷工调、小闷工调等七种调门。善演曲目如:《一枝花》《泰山景子》《句句双》等。他参加了秦皇岛民间花会展演、奥运会秦皇岛赛区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节目录制、北京平谷县元宵节庙会等多项大型活动。

  吴家喇叭名声在外,成为歇马台村乃至昌黎民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的歇马台村,土地约亩,人口约人,在昌黎县属于中等村庄。村里种植主要以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貉子、生猪、肉牛为主,年轻人大多在周边和外地打工,人均收入约00元左右。

歇马台村生猪养殖户的肥猪外运

  饮马河在歇马台村南静静流过,在距离河流不远处一片耕地内,有一处辽金时期遗址,遗址东西宽60米,南北长70米,面积约平方米,如今被一片花生和玉米覆盖着,在地表曾发现泥质灰陶片、罐、盆,素面、瓷片、碗、白釉等,具有辽金时期的文化特征,证明在辽金时期,昌黎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

歇马台辽金时期文化遗址,如今被花生玉米覆盖着

  历史与现在,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悠悠千年,也仿佛就在一瞬之间。昌黎这块土地上,最早年就有人类生存,几经沧海桑田,几经王朝更替,但不论何年何月,岁月如何变幻,春华秋实,日出日落,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不曾改变,就像勤劳朴实的歇马台村的人们,在这片祖先生存的土地上,创造着依旧美好的生活。

文图:肖沛昀

编辑:占超

终审:任向军刘艳丽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cd/6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