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养生不时不食小暑知识一点点

治白癜风天津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3337.html

小暑时节,要注意消暑防湿。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将桌椅摆放在露天,容易受潮,一旦座椅温度升高,就会将这潮气散发给人体,久而久之,甚至会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每年7月7日或8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度,即为小暑。《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暑”字,本义是指炎热,后引申为炎热的季节。但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只是炎热的初期,故称为小暑,大暑节气才是夏季炎热的顶端。

小暑节气,是天气转热的标记,也是夏季的晴雨表。时至小暑,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北方大地,树木静默,树叶在空中一动不动,病恹恹地无精打采,狗趴在阴凉处,也懒得动弹。“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都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热。

小暑时节,雷雨也时常光顾我国大部分地区。“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小暑开始,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地区降水明显增加,而且雨量比较集中。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于是,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暗示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体内的阳气。

节气养生指南

小暑时节,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所以,人们在工作生活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阳气,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第一,清淡饮食。小暑节气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因为清淡易于消化,满足人体食欲减退的需求。而且此时适逢时令瓜果蔬菜大量上市之际,适当食用非常有利于健康。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用荷叶、扁豆、薏米、瘦肉、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第二,心要静。炎热盛夏的来临,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不适的困扰,心理情绪的困扰也日益明显,如果平时饮食和起居生活不注意,就很容易动“肝火”,产生闷热、烦躁、心焦、疲惫等不适。这就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更容易因情绪障碍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发生猝死。为此,要做到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发怒,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爬山、散步、游泳、听音乐等。

第三,防中暑。小暑时节,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时天气炎热,强烈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就会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容易发生中暑。再加上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以及出汗过多,也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若是得不到及时补充,同样可能中暑。所以,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者,尤其应该多饮水,可以常喝绿豆汤来预防中暑。

第四,减少运动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这个时候,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在环境清幽的室内,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妙招:摇摇蒲扇,笑解烦忧

在炎热的夏天,老年人若经常手摇扇子,不仅可以消暑,还能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摇扇子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局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

在天热的时候经常摇扇,正是对上肢关节肌肉的锻炼,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各关节协调配合的灵活性,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肩周炎。

摇扇子还可锻炼大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有学者研究发现,中风病人中大部分是在右脑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而多数中老年人的脑萎缩却发生在左半脑。

这是由于一般人长期习惯使用右手,左手运动较少,造成左脑半球锻炼有余而右脑半球锻炼不足造成的。

因此,老年人在热天应有意识地进行左手摇扇,通过加强左手运动,活化右脑,改善左侧肢体的灵活性和肌体萎缩,还可以增强右脑半球血管的弹性,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另外,还有一个手部锻炼操,很适合肩部关节不爽的人:把手抬起来,手心向自己,然后让双手的小鱼际相互砍。此法可以辅助治疗肩周炎。

这是因为我们的小指外侧一直到肩膀走的是小肠经,小肠经专门调节肩膀的各种问题,很多医家称它为“肩脉”。

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进行这个手部锻炼操,尤其在下午1~3点气血流注于小肠经的时候,砍够下,效果会很明显。

刺激小肠经还能减少两侧颧骨的斑点和鱼尾纹,改善口疮、咽痛、耳聋、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

小妙招:承山与丰隆,祛湿又化痰?

小暑时节,炎热湿闷,很多人会失眠,第二天早晨起来,就会觉得眼睑、手臂等出现了浮肿的情况。尤其是女性朋友,这样的情况似乎很常见。这是因为身体对内外环境的调节一时无法适应所致,活动一段时间会自动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水肿是因为暑天湿邪困脾引起的,尽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消失,但是因为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仍然会觉得气闷、困倦、瞌睡、反应迟钝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脾统血,统气,统水液,如果脾运化功能健旺的话,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滞留,也能防止痰湿等病理产物的生成。

但是,一旦受到湿邪的入侵,就容易削减脾的动能,导致痰湿的形成,所谓“脾虚生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水肿的发生,正是因为脾不能发挥它统管气血水液的功能。

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教你一个穴位按摩的方法,即按摩丰隆穴配合承山穴。

丰隆穴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处。按摩丰隆穴,不但有去湿化痰的功效,还能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经络疏通、健脾利湿,之后还能达到祛脂减肥的目的。方法很简单,每天用大拇指采用点按式的方式按摩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位于人体小腿后面正中,肌肉浮起的尾端极。用指按住此穴,坚持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承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膀胱经主阳气,刺激承山穴可以振奋此处的阳气,而排除身体里的湿气。

除了按摩祛除痰湿之外,最根本的方法还在于调理夏季的饮食,应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而少吃增加痰湿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作息安排,不要过度劳累和过度思虑,以免影响人体内部的气机运行和经络畅通。

小妙招:减苦增辛,以养肺气

夏季心火旺盛,心火克肺金,所以容易得肺部疾病。此时宜食暖,不凉腹,慎食肥腻,多食蔬菜,不可多吃生冻之物,吃冷食,或吹空调,寒气容易入肺,造成疾患。尤其要注意减苦增辛,以养肺气。

虽说要减苦增辛,但是有一道菜可以多吃,那就是苦瓜!苦瓜本身具有消暑去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辛味多吃,也并不等于是越辣越好,像湘菜、川菜等辣味食物,就有点辣过头。

虽说要减苦增辛,但是有一道菜可以多吃,那就是苦瓜!苦瓜本身具有消暑去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辛味多吃,也并不等于是越辣越好,像湘菜、川菜等辣味食物,就有点辣过头。

辣椒,是辛味口味偏重的一种,不应多食。相对来说,葱、蒜等辛辣菜品要温和很多,在夏季可以适当多吃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养肺之功效。

辛味食物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香菜、韭菜、生姜、白萝卜、洋葱、油菜、芹菜、茴香、陈皮等,多常见为蔬菜类。

食用辛味食物,是因为它们大多具有发汗、行气、活血、化瘀、开胃等作用,可补益肺气,尤其对于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此外,不少水果都是养肺的能手,像梨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不管生吃还是榨汁、炖煮或者熬成膏,对肺热咳嗽、支气管炎等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葡萄和石榴,也能够补肺。

小妙招:女孩要防子宫受寒

到了夏天,女性朋友们常常会很开心,因为又到了穿裙子的季节了。在这个季节,女人可以尽情地展露自己的美丽,美腿、玉臂、香肩,一时之间,随处可见。年轻的女人们或许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是稍有些养生经验的女性朋友就会明白,这个季节其实没有那么美!

衣着越来越单薄,而室内整天开着空调,寒气正透过裸露的肌肤侵入身体,使女性特有的脏器——子宫正一步一步受到寒气的威胁,爱美的女性却浑然不知。

子宫温暖,体内气血才会运行通畅,按时盈亏,子宫里的“宝宝种子”才会发育。但是,一旦子宫出现宫寒,血气遇寒就会凝结,身体的形貌不能保持,里面根本没有适宜的温度供胎儿生存和发育,因此,这也是部分女性朋友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

当女性有痛经、黄褐斑、性冷淡、月经延期、闭经、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等症状时就要引起注意。若是每次月经到来,经血颜色黯黑、白带色白清稀,且带有腥味,自己的面色黯黑或苍白无华,舌色黯淡,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存在宫寒的问题。

怎么解决宫寒的问题呢?首先少吃冷食。如果有两样食物摆在你面前,一样热的,一样凉的。最好是先吃热,再吃凉,这样避免凉气在下被热气压到子宫的危害。遇到阴冷天气喝杯红糖姜茶可以化解寒气。做法很简单,只需要在茶杯里倒入些许红糖和一片姜,用开水冲泡即可。

其次,不管是穿吊带还是短裙,一定要准备外套或者披肩遮盖在肌肤裸露的位置。颈部、肩膀、背部、腰部、腿部、膝盖甚至脚,都不能受凉。所以怕冷的女性,丝袜也是防寒的重要道具。在空调房待久了,可以去户外走走,有助于体内寒气发散出来。

[图片]图10?女性宫寒的5个症状

再次,减肥的问题。有些女性为了追求骨感美,想借助节食、减肥药等手段企图快速减肥瘦身。这样做确实在短期内达到效果,但是代价也很大: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得寒邪乘虚而入,攻击子宫。其实要减肥,只要多出去走走,促进消化就可以。

节气习俗: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小暑时节一直流传着“吃暑羊”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而此时秋收未到,人们处于夏闲时期。于是在忙活半年后,庄稼人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们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此时经过啃吃数月的青草,变得肉质肥嫩、香气扑鼻。不但汁鲜肉嫩,而且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在当地民间就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其实,这种习俗早在汉代即已有之,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盛行,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还指出,炒面有“解烦热,止泻,实大肠”之效。其制作方法就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它,可以去暑气,夏天就不会拉肚子。在不少农村地区还有“吃新”的习俗,即把新割的稻谷碾成米,用做好的饭先供祀祖先和五谷大神,然后全家会围坐在一起同吃尝新粮制成的新食饮。而在城市,一般会将买来的新米与家中的老米同煮,并添加新上市的蔬菜。

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人们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医养生强调小暑节气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所以在一些地方,小暑节气也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推荐去湿靓汤

荷叶

  荷叶味苦涩,性平,归肝、脾、胃、心经。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用于煲汤,荷叶鲜品的清热解暑功效好过干品。

  ●莲蓬荷叶煲鸡汤

  原料:老光鸡1只,莲蓬30克,荷叶20克,红枣15克,食盐适量。

  制作步骤:老光鸡洗净,斩件。莲蓬、荷叶浸泡1小时,洗净;红枣去核,洗净。将适量清水放入煲内,煮沸后加入以上材料,猛火煲滚后改用慢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养生功效:此款汤水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之功效;特别适宜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损伤淤血者饮用。

葛根

  性凉,味甘、辛,入脾经,胃经。具有解肌生津、透疹、退热、升阳止泻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粉葛丙酮提取物有使体温恢复正常的作用,对多种发热有效,所以常用于发热口渴、心烦不安等病症的食疗。

  ●葛根绿豆脊骨汤

  原料:猪脊骨克,葛根克,绿豆50克,蜜枣15克,食盐适量。

  制作步骤:猪脊骨洗净,斩件,飞水。粉葛去皮,洗净切块;绿豆浸泡1小时,洗净;蜜枣洗净。将适量清水放入煲内,煮沸后加入以上材料,猛火煲滚后改用慢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养生功效:此款汤水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醒酒除烦之功效;特别适宜口干口苦、湿热泄泻、烟酒过多、皮肤疮毒者饮用。

鸡骨草

  鸡骨草,味甘、微苦,性凉,入心、肺、肝、胃、肾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之功效,在春夏潮湿季节常用来煲汤作食疗,以根粗、茎叶全者为佳。

  ●鸡骨草瘦肉汤

  原料:猪瘦肉克,鸡骨草30克,蜜枣15克,食盐适量。

  制作步骤:猪瘦肉洗净,切块,飞水。鸡骨草浸泡1小时,洗净;蜜枣洗净。将适量清水放入煲内,煮沸后加入以上材料,猛火煲滚后改用慢火煲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养生功效:此款汤水具有解毒利湿、清热降火、增强机体免疫力之功效;特别适合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饮用。虚寒体质者不宜食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zy/5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