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药淡豆豉

淡豆豉《名医别录》

SojaeSemenPraeparatum

来源及名称释义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功效及辅助记忆

解表、除烦

性能特点

辛凉微苦,甘而力缓,疏散宣透,入肺、胃经

既疏散风热,又宣散郁热,主治风热表证及郁热烦闷

另有以苏叶、麻黄水制者,其性微温,能发散表寒,治风寒表证可选

主治病证

风热表证

热郁胸中之烦闷不眠

图片

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性状鉴别

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炮制方法

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人净大豆中,待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

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每kg大豆,用桑叶、青蒿各7~10kg)

用法注意

内服:煎汤,10~15g,胃气虚弱而又易作恶心者慎服

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版中国药典)者偏寒,多用于风热感冒,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偏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

补充相关论述

“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本草纲目》)

“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本草汇言》)

往期精彩回顾

▼熬中药的正确“姿势”,您做对了吗读完此文,人人都会合理服用中药

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cf/5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