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市场和淀粉行业年度分析及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210825/9360499.html

年中国玉米市场和淀粉

行业年度分析及预测报告

甘薯淀粉市场分析

年中国甘薯淀粉产业分析

1.1中国甘薯种植情况

1.2中国主要省份甘薯淀粉产量情况

1.3中国分企业甘薯淀粉生产情况

1.4甘薯淀粉需求分析

2中国甘薯淀粉进出口分析

2.1“未列名淀粉”进口量大幅增加

2.2“未列名淀粉”主要进口自德国和法国

2.3“未列名淀粉”出口量下降

2.4“未列名淀粉”出口主要面向韩国和泰国

3我国甘薯淀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年市场展望

3.1我国甘薯淀粉发展存在的问题

3.2年我国甘薯淀粉市场展望

变性淀粉市场分析

年中国变性淀粉产业分析

1.年变性淀粉产量略下降0.38%

1.2变性淀粉分品种产量比较

1.3变性淀粉分省生产

1.4变性淀粉分企业生产

1.5变性淀粉需求分析

2中国变性淀粉进出口分析

2.年变性淀粉进口价格下跌,进口量继续增加

2.2泰国、越南、美国为中国变性淀粉主要进口来源国

2.年变性淀粉出口量同比减少14.21%,但出口额大幅增长33.62%

2.4变性淀粉主要出口至东南亚地区

3年变性淀粉市场展望

甘薯淀粉市场分析

1

年中国甘薯淀粉产业分析

1.1

中国甘薯种植情况

中国是传统的甘薯种植大国,近几年种植面积在万公顷左右,产量在5,万吨以上,居世界首位。甘薯营养丰富、投入低、产出高、耐旱耐贫,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用块根作物。甘薯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具体可分为北方薯区、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其中北方薯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该地区以种植春夏薯为主,品种多为淀粉型;长江中下游薯区包括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该地区以种植夏薯为主,淀粉型、食用型品种大约各半;南方薯区主要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夏秋冬季节均有种植,品种多为食用型。

中国甘薯种植区域分布

1.2

中国主要省份甘薯淀粉产量情况

按照目前全国鲜薯产量5,万吨(FAO,)、鲜薯加工比例为50%计算,甘薯淀粉及其制品加工占比60%计算,甘薯淀粉及其制品年产量在万吨左右。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甘薯淀粉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够,仍以农村的家庭作坊、小规模加工企业为主,其产品数量和产品流向难以全面准确地统计。随着新环保法实施的逐步深入,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甘薯深加工企业污水排放量大,是环保执法监控的重点行业,特别是缺乏环保处理设备的作坊式淀粉加工厂家,是国家重点整治企业。年甘薯淀粉加工厂家开机率高于年,同时原料淀粉率也较年有所提升。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统计的18家企业数据,年甘薯淀粉产量为25.18万吨,同比增加10.19%。

中国甘薯淀粉产量变化,-年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年统计16家企业,年统计18家企业)

从地区分布看,甘薯淀粉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及长江中下游薯区,其中位于山东、河南两省的企业甘薯淀粉产量占此次统计总产量的72%左右。年山东和河南甘薯淀粉产量分别为16.13万吨和2.01万吨,分别占总产量的64.06%和7.96%。

甘薯淀粉主产省产量变化,-年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1.3

中国分企业甘薯淀粉生产情况

统计加工企业数量从年的16家增加到年的18家,年TOP5甘薯淀粉生产企业产量合计为17.79万吨,占总产量的70.67%。其中,产量最大的企业是山东泗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甘薯淀粉8.06万吨,占总产量的32.01%;山东省郓城县龙泉淀粉制品有限公司排名第二,产量为3.60万吨,占总产量的14.30%;乳山华美淀粉制品有限公司排名第三,产量为2.59万吨,占总产量的10.27%。

甘薯淀粉TOP5企业产量变化,-年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艾格农业(以年产量甘薯淀粉产量top5企业排序)

1.4

甘薯淀粉需求分析

近年来中国甘薯产后淀粉加工比例达到70%~80%,城镇居民食用鲜薯及其淀粉制品2,万吨左右,人均年消费量约2kg。甘薯淀粉主要应用于粉丝粉条和粉皮等食用加工品、食品包装纸袋等工业产品、西药片剂等医药产品、生物柴油原料应用等,其中以粉丝粉条粉皮等产品应用为主,占比约80%。由于国家严格的环保要求继续,小部分甘薯淀粉加工企业关停并转,优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年,虽然疫情对消费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因为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等替代品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致使替代作用减弱,甘薯淀粉整体消费量增加。年中国精制甘薯淀粉消费量约为28万吨,较年增长7.69%。

中国甘薯淀粉需求量变化,-年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艾格农业

2

中国甘薯淀粉进出口分析

2.1

“未列名淀粉”进口量大幅增加

中国未列名淀粉(包括甘薯粉、葛根粉、豌豆淀粉、藕粉、椰子淀粉等)进口量较少,年度进口量常年在3万吨以下。年中国进口未列名淀粉2.73万吨,同比增加.42%;进口金额1,.81万美元,同比增加76.31%;出口均价为.64美元/吨,同比下跌14.59%。

-年中国未列名淀粉进口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注:未列名淀粉包括甘薯粉、葛根粉、豌豆淀粉、藕粉、椰子淀粉等)

2.2

“未列名淀粉”主要进口自德国和法国

年我国主要从德国和法国进口未列名淀粉,年从德国进口了1.77万吨,占总进口量的64.69%;从法国进口了0.51万吨,占总量的18.58%。

中国未列名淀粉进口来源国家及地区,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3

“未列名淀粉”出口量下降

得益于中韩自贸协议签署,中国未列名淀粉出口量保持在4万吨以上。年中国出口未列名淀粉4.07万吨,同比减少17.88%;出口金额4,.72万美元,同比减少12.59%;出口均价为1,.09美元/吨,同比增加6.44%。

-年中国未列名淀粉出口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注:未列名淀粉包括甘薯粉、葛根粉、豌豆淀粉、藕粉、椰子淀粉等)

2.4

“未列名淀粉”出口

主要面向韩国和泰国

年中国共向37个国家及地区出口未列名淀粉,其中绝大多数出口至韩国和泰国,出口至韩国2.34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7.42%;出口至泰国0.66万吨,占出口总量的16.12%。

中国未列名淀粉出口目的国家及地区,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3

我国甘薯淀粉产业存在

的问题及年市场展望

3.1

我国甘薯淀粉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甘薯淀粉产业正在不断向前、向好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产业竞争力依然不足。甘薯淀粉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当前主要甘薯品种淀粉率仅在20%左右,淀粉率在25%以上的优质淀粉专用型甘薯品种依然较少,且目前甘薯种植仍多以农户种植为主,缺乏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大型企业原料供应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开机率受限;(2)“小而散”的甘薯淀粉加工方式在我国仍占有较大比例,作坊式企业居多,生产能力普遍在5,吨以下,导致行业整体生产效益低;(3)企业生产设备相对简陋、技术落后,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4)淀粉加工业副产物利用率低,生产过程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环保措施不到位。(5)科技创新能力弱,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多元化甘薯淀粉产品,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经过多年发展,甘薯淀粉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产业竞争力较弱。为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困境,甘薯淀粉产业应着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扶持现代化规模企业,淘汰低效落后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从根本上改变小而散的加工方式。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加强高淀粉甘薯品种选育及专用型甘薯淀粉加工机械研制与工艺创新,进一步提高甘薯淀粉加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3.2

年我国甘薯淀粉市场展望

供给方面,在环保政策趋于常态化、严格化、精细化的情况下,环保措施不达标的甘薯淀粉生产企业将继续退出市场,促使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规模化的大型甘薯淀粉加工企业的甘薯淀粉产量相对稳定,且伴随着新建大型淀粉厂的增加,甘薯淀粉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预计年甘薯淀粉产量将会有所增加。需求方面,甘薯淀粉国内需求仍以粉丝粉条等淀粉制品生产为主,出口主要出口至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国内市场仍是甘薯淀粉主要销售市场。甘薯淀粉应用领域广泛,且在某些领域有其他淀粉不可替代的自然属性,存在刚性需求;同时由于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价格高,对甘薯淀粉替代作用减弱,预计年甘薯淀粉整体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变性淀粉市场分析

1

年中国变性淀粉产业分析

1.1

年变性淀粉产量略下降0.38%

中国变性淀粉产量受原料、环保等条件限制波动变化。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年变性淀粉产量为.11万吨,比上年略减少0.67万吨,同比略下降0.38%。根据和年统计的相同企业计算,变性淀粉产量同比基本持平。

变性淀粉产量变化,-年

说明:(年入统企业48家,年入统企业44家)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1.2

变性淀粉分品种产量比较

年,变性淀粉品种中,产量10万吨以上的品种有复合变性淀粉、氧化淀粉、阳离子淀粉、醋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和预糊化淀粉,产量分别为36.02万吨、32.06万吨、22.81万吨、19.71万吨、15.59万吨和11.58万吨,这六种产品产量约占变性淀粉总产量的83.54%。与去年相比,氧化淀粉、复合变性淀粉产量增幅较为明显,同比分别增长14.68%和12.82%;、磷酸酯淀粉和醋酸酯淀粉产量均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25.75%和8.79%。

变性淀粉分品种产量占比,年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1.3

变性淀粉分省生产

从产区来看,我国变性淀粉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广西、浙江、广东、江苏和江西,这六个省份变性淀粉产量占总产量的88%以上。年,山东省变性淀粉产量67.14万吨,同比增长2.25%,占总产量的38.34%;广西变性淀粉产量26.91万吨,同比减少12.57%,占总产量的15.37%,山东和广西变性淀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浙江、广东、江苏和江西省产量分别为26.86万吨、16.48万吨、8.85万吨和8.59万吨。

变性淀粉生产地理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1.4

变性淀粉分企业生产

从统计生产企业来看,年变性淀粉报表企业共44家,比上年减少4家;年产2万吨以上的企业达23家,合计产量占比89.68%;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5家,合计产量占比47.09%;前十家的企业产量占比65.31%,同比略增长0.35个百分点。

年变性淀粉生产企业产量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1.5

变性淀粉需求分析

受经济持续增长、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变性淀粉行业自身生产及研发技术的提高,变性淀粉的消费需求整体呈增长趋势,产品需求以氧化淀粉、复合变性淀粉、阳离子淀粉和醋酸酯淀粉等为主。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变性淀粉消费量同比基本持平,约万吨。从消费结构来看,变性淀粉的食用需求相对稳定,因主要应用于方便面、肉肠、速冻食品、酸奶及各种酱料中,前两种产品的产量处于低速增长甚至下降的阶段,后两种产量增速相对较高;变性淀粉在造纸业的增长主要受快递业务快速发展的支撑;在医药、化工及其他新兴高端领域中的应用依然有限。

变性淀粉分行业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变性淀粉需求量变化,-年

2

中国变性淀粉进出口分析

我国是变性淀粉净进口国,主要以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海关税号:35051,糊精指淀粉的降解产品,其还原糖含量以右旋糖的干重量计不超过10%)形式进口,年净进口量为40.25万吨,同比增长9.03%。

2.1

年变性淀粉进口

价格下跌,进口量继续增加

根据海关数据,年中国进口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48.19万吨,同比增加4.37%;货值4.4亿美元,同比增长4.08%;进口单价平均为美元/吨,同比下跌0.28%。

年中国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进口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中国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

进口量及增速,-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2

泰国、越南、美国为中国

变性淀粉主要进口来源国

年我国变性淀粉进口来源国集中度依然较高,分国别前十位国家进口总量达46.97万吨,占总量的97%。其中泰国、越南和美国为主要来源国,进口量分别为24.82万吨、9.05万吨和3.89万吨,合计占总量的78.36%。

中国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进口来源国家及地区,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3

年变性淀粉出口量同比减少

14.21%,但出口额大幅增长33.62%

根据海关数据,年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出口量7.94万吨,同比减少14.21%;货值10,.77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3.62%;出口单价平均为1,美元/吨,同比大幅上涨55.75%。

年中国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出口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中国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出口量,-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4

变性淀粉主要出口至东南亚地区

年中国共向个国家出口变性淀粉,主要面向东南亚国家,少量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及非洲等国。其中,出口至日本1.77万吨,同比增加3.56%;越南7,吨,同比增加17.32%;中国台湾6,吨,同比减少5.50%。

中国糊精及其他改性淀粉

出口目的地国家及地区,年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3

年变性淀粉市场展望

我国变性淀粉行业已从传统低价值产品向高端化、品种结构丰富化过渡,以争取满足市场高端需求,但当前产品单一、低价值仍是限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消费市场仍有较大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产业改造升级后,仍将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来看,变性淀粉行业仍面临环保压力,需求增速也较为缓慢。但年随着经济的快速恢复,变性淀粉需求市场也将有所好转,尤其是在食品、医药、包装等领域中的应用将恢复性增长,在造纸行业及快递行业仍稳步略有增长。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cf/10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