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法则43呕吐泄泻证治

呕吐与泄泻这两个症状,在临床上,有时只呕吐而不泄泻,有时只泄泻而不呕吐,有时呕吐与泄泻同时出现。

呕吐而不泄泻的话,是邪气影响到了上面的胃。

泄泻而不呕吐的话,是邪气影响到了下面的脾。

呕吐与泄泻并行的话,邪在脾胃交会的位置停留,导致脾胃都病了。

导致脾胃生病的原因有外感,也有内伤,我们要分别对待。外感有风,寒,暑,湿,燥,火,或者是出痘,麻疹,班疹这些病邪影响到了脾胃。内伤则有食积和阳虚阴虚的几种分别。

外邪刚影响人体是不会导致腹泻的,因为太阴这条经络在三阳的最后面了,阻挡外邪有三道屏障,所以是不容易伤脾经的,也不能导致呕吐泄泻。但是邪在三阳经时,没有用开表发散的方法,邪气阻塞到阳明,就有干呕的症状;如果邪气进入少阳经,就有喜呕的症状;但是都还进不了太阴经,不会导致呕吐泄泻。外邪导致呕吐泄泻:

一种情况是医生误用了攻下之法,导致邪陷入脾胃之中。治疗还是应该以升举为主,让邪气还从体表而出。一般在临床选用桂枝汤加葛根来治疗。

一种情况是邪气随着经络传经到太阴,有两种转化。一是从脾湿转化,成了阴寒潮湿的邪气,导致吐泻而且四肢发冷,嘴唇发青。可以选用理中汤,吴茱萸汤这些方剂来治疗。一是从胃的燥热转化,成了湿热之邪,导致吐泻而且口渴总饮喝水,甚至想喝冷的,临床选用五苓散,四苓汤,或黄连吴茱萸汤之类来治疗。

还有一种吐泻并兼有腹痛剧烈的情况,人们称为霍乱,或叫发痧。治疗也要看其是寒是热来进行治疗,辨证与上面的方法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是内里面本来就阳虚,又突然感受外邪入侵,上面闭了气管之路而晕倒不醒人事,下面邪正相攻,腹痛吐泻,同时四肢冰冷。这种情况就要宣散开表,或同时兼用针刺刮痧,才能快速急救,而不至于产生生命危险。这样种情况不常见,但要懂,遇上了也能救人于一时。

至于出痘与麻疹,现在也几乎看不到了,毒气刚开始发出时,呕吐的症状比较多,泄泻较少。

出痘是从五脏发出来,从太阳经所主的皮肤表面发泄于外,由于肌肉属于阳明,毒邪将出未出时,从太阳经外排不畅时壅在肌肉之间,影响了脾胃,所以呕吐的比较厉害,要吐才能把毒气全部发泄出去,而医生就应该顺其气机的发泄,刚发热进用桂枝汤,后用升麻葛根汤。

麻疹则是从六腑发出来的,大多是受外界疫气的影响导致的病症,治疗的方法也出痘差不多。麻疹出透时,以清热解毒为先。痘出透以后,以养浆结疤,收回阳气为重。治疗的先后用药一定要根据毒出的情况来调整。收回阳气早了就会毒出不尽,留下后遗症。

而斑疹这些邪气,基本上是外感了不正的邪气,停留在肌肉之间,不能深入,当经气旺时,邪气不能久藏,随气机发泄于外,就会发红发痒,肿胀,也容易发生呕吐。这种病喝药以后可能会加重呕吐,所以医生要告知病人喝药以后吐也没关系,吐了就好了,也不必止吐。但要注意,切忌不可用温中降逆止呕的方法。必须要观察,如果真是畏寒怕冷,不渴,是脾胃寒气重了导致的呕吐,才可以温中降逆以止吐。斑疹的治法也是以升散发表为主,可参考痘麻的治法。

内伤出现的呕吐泄泻。

首先是食积导致的吐泻,一般会出现饱闷吞酸,腹胀便前腹痛等症,可用平胃散加焦三仙等消食行气的药治疗。

其次是阳虚的人,平常与健康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劳累,或用心思考问题,或者说话较多,就容易出现呕吐。稍吃一点猪肉,就会泄泻。在治法上只宜温中或补命门火。我们选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砂仁,甚至硫磺来治疗。

如果是久病的人或阳气一直不足的人,经常会出现小腹一痛,就马上泄泻,或者是大便稀溏,一天甚至十多次,这就是下焦阳气太弱,阴寒气滞导致的,治疗应该用四逆汤,白通汤一类回阳才对。如果用理气分利小便来治疗,就会导致病情加重。

久病的人或阳气一直不足的人,如果出现肠鸣如雷,泄泻不止,这个就是严重的命门火衰,五脏寒凉至极了,应该马上大剂回阳,也就是重用干姜附子一类的药来救命。这个时候如果用利水的药来治疗,不但无效,还会加重病情。我们在临床多用大剂四逆汤加肉桂补命门火,炮附片与干姜最少用到60克以上,多至多克。

阳虚吐泻说完了,我们再来看阴虚吐泻的病症。

阴虚的人,血液太少,贲门干燥不能展开,所以经常会出现干呕吐而吃不下东西,有的早上吃了晚上就吐出来,还没消化。有的人一吃就吐。治疗上我们可以滋阴为主。比如六味地黄汤加麦冬天冬当归,或《辨证录》的济艰催挽汤等,都是重用地黄,当归等滋阴补血之药。但要注意别吃太久,别把脾胃阳气伤了。

以上三个病症一起来讨论,吐的根本是从阳从胃,泻的根本是从阴从脾,吐泻并作就是脾胃不能正常运行了。治法上吐应该用温降之法,泻要用温升之法。吐泻并作,若兼头痛发热身疼,热多欲饮水的话,可用五苓散治疗,寒多不饮水的话,要用理中汤治疗。这种症状,小便不利的人比较多,若小便利还汗多,甚至出大汗,脉还微弱,这是亡阳危症,要用人参四逆汤来治疗。

临床会出现好多种症状,我们也不必细分,总之,呕吐与反胃,咳嗽,呃逆,吐血这症状,都是一个逆字。我们要明白每条经络受寒闭塞,都可能导致上逆之症,逆就容易出现呕吐泄泻。各经受热传变,也能致逆,也会引起呕吐泄泻。所以临床一定要分清外邪还是内伤,还是食积,是有寒,还是有热,是阳虚,还是阴虚,然后因证施治,方才不误人。

不能一味的用藿香正气散,胃苓散等方以发散燥湿利水的方法来治疗。也就是不能见吐就止吐,见泻就止泻,而是要分清病因,辨明阴阳才可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cf/10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