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按]为系统学习万老的学术思想,“师传弟子承”栏目将以万老对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为主线的学术观点、理论进行分期介绍,以便于弟子们领悟、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上期推介了万老论述中药品种,这期将介绍万老论述中药品质(四):
中药品质评价标准(续)
03中药品质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
现行中药评价标准是基于对其产品进行检测,中药质量控制基本上是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控制模式,存在以单一化学成分或几种化学成分分析的观点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不相符的问题。中医学是整体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体现在中药方面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建立中药品质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性。基于中药品质评价的特点,在中药品质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监控过程与检测产品
中药品质控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建立质量检测标准,对中药产品(药材、饮片、成药)进行严格质量检测,即认为合乎标准即合格,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中药品质评价模式。另一种是严格控制中药生产的各环节,从种源、立地条件、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制造等环节实行严格控制,认为中药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这是目前应该倡导采用的中药品质评价模式。鉴于中药材大都来源于生物,不管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甚至是GAP基地生产的,其质量都难以稳定、一致。但作为药品,又必须要求其质量稳定、一致。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品质观,逐步推广中药产品的全程质控模式,建立中药品质保证体系,推进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可控的过程。2、遗传与环境
中药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化学成分(代谢物)”组成的差异性,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还是环境饰变的结果?应针对不同的品种具体分析。由于中药大都来源于生物,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即变异性)。这种变异性是中药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实现中药质量稳定性和均一性的障碍之一。如《本草纲目》载“菊之品九百种”,其中以杭菊、亳菊、滁菊、怀菊最为有名,有“四大名菊”之称,但四大名菊各有所长,杭白菊味道清醇甘美,善养肝明目,杭黄菊则善于疏风清热,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滁菊、怀菊偏于平肝阳,这些反映了中医临床对这种变异的认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也反映了业内对这种变异的认识。已有的研究表明,中药存在丰富的这种变异,特别是居群(群体)内变异对中药材质量均一性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要看到,生物体内“代谢物”的合成需要其所含的酶的催化才能进行,酶的合成和种类受遗传基因的控制,而遗传基因的沉默还是表达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应充分认识种内变异的来源和特点,利用种内变异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度,同时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因素。3、道地产区与道地药材
“道地产区”由于立地条件的改变,所生产的药材存在不道地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地条件是指中药材生产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对中药材生存、生长和质量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中医药界历来重视中药的“道地性”,反映历代对立地条件的认识。由于立地条件中土壤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干预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特性容易受到前茬作物、施肥、耕作制度等的影响。即一方面土壤生态系统的易变性,导致了道地产区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另一方面连作障碍普遍存在于中药材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无节制使用,必将导致中药材中有害物质超标,打破植物原有的代谢平衡,降低药材品质。什么样的立地条件才能生产出“道地药材”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充分认识到哪些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导因子,并找到人工干预的办法,建立立地条件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完善土壤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土壤生态系统的自主修复能力,保持中药材生产用地立地条件的稳定性,克服土壤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中药质量问题。4、栽培与品质
同一品种的中药,不同生境其药效有着较大的区别,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盲目把新引种栽培品或新药用部位作传统中药使用,将难以维系和保证中药的疗效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目前,中药材生产中推行GAP的主要目的是使中材品质达到稳定、可控,即减小有效成分(或组分)含量的波动范围。值得重视的是,中药材GAP规范进行具体品种的各项SOP制定时,要对影响中药材质量、产量、经济效益的各因素进行优选,如种质、栽培技术、采收及产地加工等。首先要对其生物学特性,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的程度,以及哪些因素影响最大而需要在生产规程中严格控制等方面要有足够的认知,进行各个生长时期的植(动)物和中药材产品品质评价和比较,以便筛选出较好的栽培条件和方法,并找出必须在中药材生产中控制的因素。其次,要重视取样方法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中药材GAP研究时的取样有别于药检取样,但取样的代表性是两者共同的要求。研究时样品采集和处理从挖取新鲜药材开始,应注意植株大小、取样部位的差异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的影响。在有限的样品取样量范围内得出真正能代表大样本的整体质量情况,制定正确的取样方案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此外,还应充分重视生物个体存在的差异。对于一些多年生、对生境要求较高,且不能在平原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其个体差异较大。如黄连,在同一地点种植的植物个体,单株之间生物碱含量相差极为明显,有时达1倍以上;丹参中丹参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皮部,木质部含量少,不同粗细的丹参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肉桂、石菖蒲、人参等也存在类似情况(张南平等,)。因此,按GAP研制各项SOP时,同一地点样品量应多取,以较多样品粉碎后进行各种实验较为合理。为保证所采样品均匀一致和可重复性,必须制定科学的样品采集方案、采后处理及分析测试等一系列实验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使研究结果规范、准确、可比。5、化学成分(组分)与品质
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只是中药品质的化学表征,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临床对中药品质的要求。目前,一谈到中药品质就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测定成分就是质量研究。化学成分含量越高质量越好,似乎已成为业内的潜规则。中药所含化学成分与中药的性效是密切相关的。但不是单一化合物,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多成分,而是由特定的药效组分有序的组合,各成分之间具有量和比例的关系。因此,仅以中药内一二个有效成分作为定量、定性指标远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有许多药材不能确定其有效成分是什么,而且中医用药讲究配伍、随症加减,中药疗效发挥不能为一二个化学成分所体现。例如:麻黄具发汗功能,可治哮喘且疗效明显,自古沿用至今,而从麻黄中提取的麻黄素治疗哮喘的效果却不如麻黄明显。人参皂苷的消除疲劳、强壮身体的功效远不如人参的效果显著。又如黄柏规定其小案碱含量必须在1%以上并同时含有木兰碱、巴马丁和药根碱,而符合这一规定的药材不单是关黄柏、川黄柏,黄连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定。但在临床上黄连是不能与黄柏等同使用的,因为黄柏和黄连的其他成分还有差异,成分上的不同造成它们在功能主治和疗效特长的不同。因此,仅测定少数几种化学成分不足以保证中药的品质。现行的大部分中药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化学成分含量标准通常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或仅检测某些成分的量;使中药材生产中出现有意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干扰和破坏生物的自身代谢规律,以提高某些成分的含量,从而改变了传统中药的本质特征,脱离中医药的自身规律。如研究报道中经常可见,某新的栽培方法较传统的方法好,结论来源于某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高多少;某新产地的药材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较道地产区高多少等等。这样的研究是目前天然药物的研究思路,认为有效控制中药质量应是对其有效成分(组分)的监控。化学成分的测定作为中药品质的化学表征,已是业内共识的问题。但如何建立能保证中药质量的化学表征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了解中药的成分中哪些与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应;其次要明确各组分的配比关系是什么?以及作为标识中药品质的各组分的含量范围是什么?只有明确以上的问题,才能谈及用化学表征的方法评价中药品质,保持中医的临床疗效。虽然开展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已近一个世纪,但至今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得以阐明。《中国药典》对于药效或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材,建立药效或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对于药效或有效成分尚未明确的中药材,建立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由于目前已建立的鉴别或含量测定方法,多数是针对其指标性成分进行控制,即使达到要求,也不能说明其质量稳定、一致。版药典新增了蟾酥、陈皮、马鞭草、天麻等的鉴别化学对照品和白及、淡豆豉等的含量测定化学对照品,同时新增了穿心莲和淫羊藿“一测多评”的质量控制方法。因此,建立多指标的有效成分(组分)含量测定,特别是建立成药中单味药的含量测定,是稳定中药临床疗效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6、有毒有害与有效物质
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源性的污染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随着国际上对我国中药出口检验越来越严格,业内对农残、重金属检测的重要性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当务之急应加强中药中农残和重金属的检测,并纳入法定标准。版药典将33种农药残留列入通则。在农残方面,共有7个品种规定了有机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别是人参、甘草、西洋参、红参、黄芪、人参总皂苷和人参茎叶总皂苷。在重金属方面,新增了11个中药材品种的重金属检测,分别是白芷、葛根、当归、黄精、人参、三七、桃仁、山茱萸、栀子、酸枣仁、冬虫夏草;调整了8个品种的重金属检测,分别是山楂、丹参、甘草、白芍、西洋参、金银花、枸杞子、黄芪。但对重金属的研究仍需深入,不同的重金属和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对生物效应(生物可给性)是不同的,这点已是国内外生物和环境学家的共识。而我国中药主产区的地质背景偏高,有的植物类中药又有富集作用,其毒性问题应深入到金属形态的层次进行认识。同时目前的总量控制限度也没有充分的实验数据证明。二是内源性的代谢产物,此类成分又分为两类,一类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如川乌、附子、草乌等中的乌头碱,马钱子中的士的宁等。对于这类物质,我国卫生部规定的28种有毒中药大部分实行限量检查或规定其含量范围。另一类仅是有毒成分,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所含的马兜铃酸、马兜铃(新版药典已取消收载)内酰胺类成分,千里光中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等。这些毒性成分,特别是慢性毒性成分的研究还不多,尚需深入。因此,进一步加强传统有毒中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的监控工作,是保证中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文稿参考:万德光.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整理:李羿
审核:裴瑾
排版:陈江饶华楠
远志有道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