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葛根、黄芪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材,柴胡是解表药,葛根是解表药,黄芪是补气药,功效和用法各有侧重。在经方里,同时用到这3味药的方子较少,但在时方和自拟方里较多,是什么将这3味药联系在一起?
中医有一些说法,认为“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阴”、“黄芪拔肾根”。从字面理解,肝阴、胃阴、肾根都是身体阴阳平衡、正常运转的形式,但加上“劫”、“拔”等字眼,就变成负面的了。换句话说,用柴胡或对肝有不良影响,用葛根对胃有不良影响,用黄芪对肾元有不良影响。
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阴、黄芪拔肾根,出处是哪里?
“柴胡劫肝阴”最早见于明代《治暑全书》,但真正引起重视在清代,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对“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阴”有详细论述。“黄芪拔肾根”说法,是清代王清任在创立补阳还五汤时的告诫,用对黄芪有大利,错用有大害。
其实,柴胡、葛根、黄芪3味药材,在传统中医眼里都是“名药”、“良药”,它们有3个共同的特点:
1、正面评价较高,柴胡是解表疏肝名药,味辛苦,性平,入肝经、胆经、心包经、三焦经,很早就是抗瘟疫的引邪药,解半表半里之邪气无可替代;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肺、脾、胃经,是引药达颈部的首选药,可升阳助阴;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是补气之长、外科良药、疮家圣药。
2、临床应用较多,据年中药产业大数据统计,柴胡年用量超吨,葛根是吨,黄芪高达吨,用量都是中药材里的“大块头”。
3、传世名方较多,柴胡、葛根、黄芪各自的名方很多,如大小柴胡汤、逍遥散、柴葛解肌汤、葛根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
正因为柴胡、葛根、黄芪的使用时机多,使用数量大,假冒药材也不少,需要仔细辨别。但与买到假药不同,日常使用柴胡、葛根、黄芪也有一定风险。为什么中医有“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阴,黄芪拔肾根”说法?什么情况下才会起负面作用?
一、柴胡劫肝阴
折算成现代计量单位,柴胡常用量是10克,可疏肝解表升阳,有时用3—6克,可补中益气,用量20可,可退热,无论何种用量,都是用其升散的功效。
柴胡的通常用法是春季疏肝解郁,夏季苦平燥湿,秋季敛肝养阴。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其性易堵,其病多郁,所以柴胡升、解、散的功效,更多用于肝胆之气郁证。
肝郁有不同分型:肝气郁滞、肝血郁滞、肝寒郁滞。柴胡苦平,苦能燥湿,燥湿过头就可能伤阴。实际上,临床肝郁的病人,除了肝气郁滞,肝血郁滞的不少见。
肝血虚用柴胡,取的是它可辅助补血,问题就在于如果肝血郁时,柴胡用量过大,滋阴补血的药量不足,这时候柴胡的哭平燥湿,加升散作用,就会变成“津液干燥剂”,把津液耗少了,自然就伤阴伤血,病情加重。
柴胡劫肝阴,症见肝脉软而无力,脉细数,这是肝血虚的典型表现,“劫肝阴”属于过量用药的情形,而且病人的体质阴肝血虚而弱,又促成了“劫肝阴”。
二、葛根劫胃阴
葛根常用量是15—30克,可升阳解肌开窍,治疗颈痛、耳鸣;当治疗肌肉僵硬疼痛时,可用60—90克。但临床上,葛根性甘凉,很多用来鼓舞胃气,清胃除毒,因为它入脾胃之后,就会升腾,像“鼓风机”一样。
很多人有胃阴虚火的问题,胃是人体受纳水谷腐熟的仓库,与脾互为表里,当胃气较弱,不仅影响到脾的运化,更主要是食物积腐化火,耗伤胃阴,症见胃部灼热、虚热浮动。
因胃阴亏虚,向上不能传送津液,口干咽干,向下不能滋润肠道,大便干结,这就是“脏燥”的表现。
当出现脏燥问题,阴分不足,阴虚津枯,再用葛根,它鼓的是“热风”,会进一步加重胃阴耗伤,症见脉象细涩,口干舌燥,小便短小,大便干硬,总想喝水,而且胃部灼痛不适。
用葛根劫胃阴,属于辨证不准,错用药物的情形,应该先补充津液,再把葛根升腾作用发挥好。
三、黄芪拔肾根
黄芪有生用和炮制两种方法,生用适用于无气虚病症时,30克以下升阳助火,30克以上降压,补气不助火;炮制的炙黄芪,常用量20克以下利尿,超过30克就止尿,15克升血压,超过35克降血压。无论如何用,辨证准确是第一步。
黄芪升气发气的速度快,如平地起风,升举作用明显,所以用于脾胃时有黄芪建中汤,用黄芪助脾气急升,有利于肺气疏布,全身受益。而且黄芪入脾、肺经,循行太阳、少阳、少阴三个经络,辅助心肾运转,固表益气,对气虚的人比较有利。
问题是,如果身体的“气”没有亏虚,中气充盈,元气较足,黄芪就会把这些气一并推举到肺部和全身,一两次还可以,但频繁抽调,就会伤肾元,这就是拔肾根,出现气喘急促、尿多尿频、浮肿乏力、咳喘加剧等问题。
有的中老年人身体素质不错,喜欢用黄芪泡水喝,一段时间后夜尿明显增多,这就是伤了肾元,拔到肾根,停用后就慢慢纠正了。
用黄芪出现拔肾根,属于乱用补药的情形,中老年人不少见,要在评估身体肺气虚、脾气虚的情况下才能用。
总之,柴胡劫肝阴、葛根劫胃阴、黄芪拔肾根,分别对应的是辨错证、用错药、无病乱用药的情形。
几百年前中医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并进行提醒,如今仍值得警惕。任何情况下,中药不要乱用、想当然就用、人云亦云,要遵医嘱使用。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