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前些日子,诊所里来了一位调理身体的患者。我先看了舌头,舌淡胖苔厚,脉则是濡缓的,初步判定这是一位脾虚湿盛的患者。
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耳鸣、眼有重影、全身乏力、脑袋像挂了糨糊,昏昏沉沉的,吃饭也吃不下很多,并且长期久坐,颈椎也不是很舒服。
单看耳鸣眼花的症状,似乎患者有肾虚的表现,但仔细思索了一番,结合上患者的舌脉和其他症状,更像是类似于补中益气汤的方证,而与补中益气汤相仿,又能治疗耳鸣眼花的。
我想到了同样是李东垣所留下的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东垣试效方》,方中聪明二字,直接指明了这个方的作用:“聪”本为听力敏锐之意,“明”是眼睛明亮。主要是用于治疗耳不聪、目不明的病症。
可参考用量为:黄芪30、甘草8、芍药10、黄柏10、人参8、升麻6、葛根6、蔓荆子10。
此处剂量仅供参考,具体加减应用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
全方方药可大致分为三组:补气、升清、养阴,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补气:黄芪,人参,甘草
黄芪,党参,甘草是作为培土派的李东垣补土最常用的一组核心药物,既能补全身之气,也能补脾,补足了气,有了动力源泉,才能发挥出正常的运化功能,才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身体输送清气。原方用的是人参,现代则多以党参代替。一方面是由于价格,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党参比起人参,更能气血双补,且不会过于温燥,能够防止方中温燥药物及风药过多,耗伤津液。
▋升清:升麻、葛根、蔓荆子
气足了,我们还得把气引到头面来濡养七窍,黄芪在补气的同时还能将气往上提。除了黄芪,又加上升麻、葛根和蔓荆子。
升麻就不必多说了,通过名字我们也应该看得出来有提升、透发之性,身体里有热了,可以用升麻来清热,还可以发表透疹来治疗各种皮肤病,还可以升阳举陷,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都可以用升麻来搞定。
葛根的药性跟升麻类似,除了前面说的清热透疹、升阳举陷外,葛根还是颈椎病的克星,在所有中药里面,葛根是最善于治疗颈椎病的,只要是脖子不舒服、落枕、颈椎病,都可以用葛根来帮忙搞定,张仲景的葛根汤作为专门治疗项背僵痛的方子,一直流传至今。
而因为颈椎病也可导致头晕、耳鸣,因此,方中添上一味葛根,疏通颈部气血,更有助于清气上升,缓解头面部诸多病症。
蔓荆子有疏风散热,清利头目的作用,头痛、偏头痛的人经常用,蔓荆子对眼睛非常好,头晕眼花,目赤肿痛,眼涩流泪用蔓荆子都管用。
▋养阴:白芍、黄柏
平时最喜欢欺负脾胃的就是肝了,肝为“将军之官”,性情刚烈,大杀四方,而且在五行里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虚了一定要防着点肝木乘虚而入,所以这里加了一味敛阴柔肝的白芍。
白芍在这里就好比一位白衣翩翩的女子,时刻陪伴在这位将军身边,让这位将军性情柔和,别动不动就发火,不要动不动就进犯其他国家。
最后再加上一味滋阴降火的黄柏,脾气不升,会导致浊阴潜在下焦流连不去,黄柏可以清泄下焦肝火和肾中虚火,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之火浇灭了,自然就会耳目清利,思维敏捷。
整个方子以益气升阳为主,同时兼顾补脾、柔肝,脾胃好了就能从根源上解决气虚的问题,最终达到清阳上升,七窍得养的目的。
▋清阳不升
脾胃主中焦,脾和胃将饮食水谷吸收运化,转化为精微物质,再通过脾升胃降,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脏腑经络,并将糟粕下输大小肠,排出体外。
全身脏腑能得到精微物质的滋养,有赖全身脏腑互相协调配合,其中与脾相关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脾的功能正常发挥,这就要求脾气充足,脾气不足则无法承担起脾的运化作用,无法将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自然脏腑经络也就得不到精微物质的濡养;
另一方面,脾气需要升,脾输布精微的过程,要求脾先将精气上输到肺,再靠肺朝百脉的功能输布向全身,脾气不升,则相当于发动机的第一道开关出现故障,后续的发动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脾气不足,脾气不升是导致清阳不升的两个根本原因。
清阳不升时,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便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大脑、耳朵、眼睛都位于人体上部,属于“清窍”,更容易受影响。
耳朵听力下降、出现耳鸣耳胀;眼睛出现干涩、模糊、飞蚊症;脑袋发胀,思维能力下降......同时,还会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疲倦乏力等问题。
一方面,补益中气,另一方面,帮助脾气升提,从而解决清阳不升所导致的各种病症。
因为脾喜燥恶湿,所以在帮助脾气升清所使用的药物,都是偏于温燥的。
这会导致体内津液可能耗损,因此便需要在此之外,加入少量能帮助补充或是留住体内津液的药物,如苦寒坚阴,酸甘化阴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几方面组合起来,便是李东垣补益脾胃的核心思想,值得后世中医人不断体会并加以实践。
▋注意事项
1.如出现前文所提的耳鸣、眼花等症状,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切勿盲目服用益气聪明汤,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2.每天坚持锻炼,鼓励身体阳气,往往会起到各种药物都无法比拟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