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习者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医圣张仲景将他一生的诊疗用药经验整理为一本书《伤寒杂病论》,其论述伤寒的部分即使《伤寒论》,由其弟子王叔和整理,整本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其六经辨证更是为后世的医家的诊断治疗提供了纲领。
对于《伤寒论》的辨证基础,必须了熟于心,就是六经辨证,六经即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足少阴心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邪在这六经依次深入,六经同时也相互影响。
足太阳膀胱经的证治是最大的篇章,也是《伤寒论》的灵魂所在,其涵盖的症候极广,辨证复杂,但主要以表证为主,说到太阳病,那就不得不说到桂枝汤,这是太阳病最重要的一个方剂,也是整个伤寒论的灵魂,仲景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为引出,其后延伸出了无数加减方剂,如治疗奔豚病的桂枝加桂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项强的葛根汤等等。同时,一个很重要的理解重点就是,每一个经的病变也分表里两证,有经证和腑证脏证之分,经证为表,如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腑证为里,如膀胱蓄水证。
阳明证为太阳证的深入,因为病位在胃肠,所以容易形成阳明热证(经证)和腑实证(腑证),所以其治法多用清热和下法。而少阳经为人体之半表半里,为人体表里之枢机,所以治里不行、治表不用,当和解表里,方用柴胡汤类,此类方剂也是有很多演变方剂。
说完了阳经证。就到了阴经证,阴经证多为虚证,是病邪逐渐深入后,人体的正气被伤,阳气不足而形成的,或者可因人体正气本就不足,病邪直接深入。太阴证受邪主要在脾,多用四逆辈温之,如四逆汤和理中汤,当病邪进一步深入,将会进行到少阴证,此证多为心肾阳虚,是人体阳气之根本被伤,所以是危重症多发的时期,多需要用到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先挽救生命,当然此证也有很多变证兼证,当随证治之,需要注意的是,少阴肾经也有经证,因为肾经经过喉咙,所以咽痛证被许多医家称为少阴经证,供大家参考。最后说到了厥阴证,此证为最复杂难治的时期,寒热难辨,用药更是要处处注意,当然此证不只有由少阴证演变而来的危重症,还有少阳经传入或者直中,后两种因为心肾阳气尚可,较第一种证轻,但也难治。
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论来看“二旦四神”的推演,似乎也完美的能够贴合。至阴阳x3产生了三阴三阳,大抵是六经辨证法的演化。
从人体来说,本身就是阴阳的构成,凡得病,应该就是阴阳势力的失衡。因此,从诊断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定“阳病”、“阴病”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可从病者的问询当中进行判断: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偏阴偏寒);头晕目眩,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偏阳偏热)。
从分出阴症、阳症以后,再进一步诊断,判断病势所在的位置和病的走向,进而选择不同的汤药。如热症在表,用小白虎汤(石膏)来清热生津,再往里走用小阴旦汤,换较为苦寒的黄芩,再往里走换大阴旦汤,在小阴旦的基础上加柴胡、人参、半夏;更往里走就是换成小朱雀,换上更为苦寒的黄连。如果寒症在表,用小青龙麻黄汤、桂枝来散表驱寒;再往里走用小阳旦汤,即《伤寒论》中首方桂枝汤来解除外感风寒的表证;再往里走用大阳旦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黄芪、人参补益中气;更往里走玄武汤用附子温渗助阳。
六经病的概念
1.六经病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2.每一种病症有不同的特点
①太阳病多为外感热病初期。病机在表(卫强)为实,为热(卫强滞热),津血在表充滞,正气未衰。(邪入之路)
②阳明病,半表半里,多以里热燥实为主,为实(胃热胃实,胃强),性热(邪热伤津),津血在里消耗,邪气化火化热。最盛阶段,特点是火证之营。
③少阳病为正邪之枢,半表半里。半虚(胃虚、营弱)半实(胃热、卫强)以实为主,半寒半热以热为主(郁火上攻)表里(三焦)津血敷布障碍,正邪相持,正气渐衰。
④太阴病,三阴之始。以里为主(中焦),虚(胃虚胃弱)属寒(中阳虚)津血在里凝滞,正气已衰,邪已亦弱。
⑤少阴病,死证之门,以里为主(下焦),虚证(胃虚胃弱),寒(真阳虚)。津液在表不足(之脱)为疾病发展的危重阶段。
⑥厥阳病,生死鉴,半表半里(假表真里),半虚半实(真虚假实),半寒半热(真寒假热)临床多为上热下寒。表里(三焦)津血寒热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3.病传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规律经行传变。
从起病之初,至病程之终,正邪在不同的阶段的相争状态(攻邪)→津液之盛衰虚实(扶正)→病传由表入里入三焦。
六病区别主要看人体津血状态情况
太阳病(津血在表凝滞)
受寒邪后人体的正气(营卫)还充足在表去抵抗寒邪入侵而出现卫阳郁热(发烧,皮肤发热……)关节痛(津血凝滞不通则痛)流鼻涕鼻塞(津血在表凝滞形成肺水)的症状
阳明病(津血在里消耗)
人体感受热邪或由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传来,
此时人体卫气偏实邪火化热而出现里卫的燥结(邪热伤津),感到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阳明病又分三类:
1:太阳阳明(病位偏表)
2:正阳阳明(病位偏里)
3:少阳阳明(病态开始偏虚)
少阳病(津血在三焦敷布障碍)
此时人体正邪相持,当正气强邪气弱时以表症为主,当正气弱邪气强时以里症为主。上焦津液被消耗,中焦卫气弱无法敷布,下焦津液凝滞
太阴病(津血在里凝滞)
此时人体卫气弱胃虚中焦阳虚,不想吃饭饭不能产生足够津液,敷布障碍,津血便会凝滞,在里有痰及腹胀……
少阴病(津血在表不足,亡脱)
人体正气在表驱邪外出,心肾阳气虚衰,从阴化寒怕冷
少阴病又分为两类:
1:少阴表症
2:少阴里症
厥阴病(津血在三焦(半表半里)寒热失调)
人体受寒邪寒盛衰阳或者由少阴病传来心肾真阳衰微,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少厥阴病又分为两类
1:类厥阴:偏里偏虚偏寒
2:真厥阴:阳气走到体表亡脱,里寒外热
太阳:1、疾病初起,正气未衰2、病在表,为实,为热(卫强,卫阳郁热)3、津血滞于表4、外感风寒
阳明:1、化火化热2、病在里为主,为实,为热(胃热、实强、邪热伤津)3、津血在里消耗4、太阳阳明——外感风热(表)
正阳阳明——太阳内传少阳阳明——里,有虚。
少阳:1、正气渐衰,正邪相持2、病半表半里,半虚半实(胃虚营弱,胃热卫强);实为主,半寒半热(郁火上攻),热为主3、表里(三焦)津血敷布障碍。
太阴:1、三阴之始,正已衰,邪亦弱.2、以里为主(中焦),为虚,为寒(胃虚弱,中阳虚)3、津血在里凝滞
少阴:1、危重阶段,2、以里为主(下焦),为虚,为寒(胃虚胃弱,真阳虚)3、津血在表不足(亡脱)
厥阴:1、最后阶段2、半表半里(假表真里),半虚半实(真虚假实)、半寒半热(真寒假热)3、表里(三焦)津血寒热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4、真厥阴;会死(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类厥阴:不会死
仲景根据伊尹的《汤液经》的二旦四神理论把病归纳为六种类型,按照不同的类型辩证论治即为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体系。病最基本的从阴阳开始二分,按照寒热属性分为阴病,阳病,(通常阳病相对而言人偏实,阴病相对而言人偏虚)。按照表里病位在阴阳中各又可分为表病和里病,但是实际情况中未必是这么完美的对应,可能会出现表里同病或者是寒热兼有,于是仲景又在“二旦四神”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间灰色地带的维度,形成了六种类型——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的名称对应阴阳病的程度。三阳按阳气的盛衰程度依次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阳阳气最盛、阳明次之、少阳最次。三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太阴阴气最盛,少阴次之,厥阴最次。从病位深浅看三阴三阳的划分,太阳对应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太阴为里,少阴为表,厥阴为半表半里(半寒半热)。准确判断疾病的病证后就可以采用对应的治疗方剂,一证一方。按照三阴三阳的特点辨证后判断为六经病的某个病(也可能是两经合病),再进行相应的治疗,阳病通常是邪盛正气未衰,治疗思路以祛邪为主;阴病正气虚衰,治疗以扶正为主。
外邪入侵人体,邪气和人体的正气按照六经病传的不同阶段在人体的表里和三焦进行传变。寒气侵袭体表,当人体的正气足,正邪在体表相争,寒气困束体表,毛孔闭塞,无法进行正常的气机出入,则热气内郁。人体的津血在表凝滞,此为太阳病,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乏力、鼻塞流鼻涕等表上废水充滞,以表证为主,此时为阳盛,需泻阳,可用汗法,汗出则愈。
如果外邪在太阳层面没有被赶出去,当人体胃气充足,则邪气入里化热,病传阳明,毛孔开,身大热、大汗、口大渴,气血涌向体表,津血迅速在里消耗,造成里面津液不足,大便燥结成实,症状表现以里为主,用下法。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人体胃气不足,则太阳病传少阳,津血敷布不畅,正气时强时弱,表现为寒热往来,在正邪相持的过程中正气逐渐消耗,由实转虚。症状表现表里兼有,表实里弱,胃弱,此时不可攻下,要用和法。
过了少阳就是往阴病的方向去了,此时人体正气已衰,由阳病进入阴病,首先进入太阴,经过前面的正邪抗争后,正邪气都减弱,正气不足,津血在里凝滞,胃由弱转虚表现为中焦的水症,腹痛、腹满,里有废水,痰饮。
当津血在里凝滞,不能通达体表,会造成表上津血不足卫阳不足,形成少阴病,出现表虚表寒的症状,同时在表上的过度消耗也造成下焦真阳渐虚,不足以温养全身,表现为手足冷,全身冷。治疗的思路以温里为主。
厥阴是阴阳尽的意思,当下焦真阳虚,手足寒,身体开始渐渐生热,呈现寒热错杂的状态,热如果能逐渐通达体表,尚有转机,为类厥阴,如果生出来的一点点热最终不够通达体表,则为死症,真厥阴。
六经的病传为一个循环,从太阳开始,阳一点点减少,然后由阳进入阴,阴又一点点减少,最后阴到极致又生阳进入下一轮循环,当津血耗尽无力再生发,循环也就到此结束了。
六经的病传不一定是严格按照顺序来传病,如太阳传太阴;也不全是从太阳开始传,比如直中阳明、少阴,每个人的自身体质差异也会导致外邪病传阶段的差异。所以中医看病必须因人而异,不能同一个病,或者是同一种外邪都统一给病人用一种方。中医看的不是病,而是得病的人。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