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辨证方法有三条

表里,作为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象征着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病位的内外、浅深,更深刻地反映了内伤诸病中病位之内外、深浅层次,以及疾病态势的微妙转变。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两部医学巨著中,仲景大师以匠心独运的笔触,详尽地描绘了表里证的各种表现形态。他笔下的“表”,如同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直面外界的风寒暑湿,是疾病侵袭的最初阵地;而“里”,则如同身体的内部堡垒,藏匿着更为深沉、复杂的病机。仲景在描述这些病位变化时,如同一位细腻的画家,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病理图谱。而更为重要的是,仲景不仅描述了表里的表现,还深入探讨了表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变。他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表证可能转化为里证,里证也可能外透为表证。这种微妙的病势转变,正是仲景医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后世医家们,在仲景的基础上,更是将表里理论发扬光大,将其作为内伤、外感渚证的总纲之一,以辨证总纲的形式确立下来。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我们怎么确定病位的表里和应用这一概念去进行治疗呢?我认为:一、表里的辨证方法主要有三条:

1.是抓症状法

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位在皮毛,在太阳经,在肺经,并具有这些病位症状的,都称为表证。

以古代医学经典为例,如《伤寒论》所阐述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证描述的是外感风寒之邪,初起时病邪尚浅,仅及于表。而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提及的“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则进一步描绘了风温之邪侵袭人体,症状已稍有深入。然而,当病邪深入体内,影响气血运行,或侵袭脏腑、骨髓时,便称之为里证。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所言:“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或因七情内伤,或因劳倦过度,或因饮食不节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可导致里证。”当病情从表面症状逐渐深入到内部脏腑时,称之为由表入里。如《伤寒论》所述:“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这描述了病情由太阳经逐渐转入阳明经,病邪由表及里的过程。相反,若病情原本在里,但经过治疗或自然演变,症状逐渐表现在外,如《温疫论》所言:“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这则描述了病情由里出表,病邪由重转轻的过程。总的来说,病情由表入里,往往意味着病情由轻转重;而由里出表,则常是病情由重转轻的标志。这体现了中医对病情演变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2.是抓脉象法在中医的博大精深理论中,对于疾病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病机有着深入且独到的见解。当我们谈及外感或内伤时,脉搏的浮与沉往往成为了我们判断病邪所在位置的关键依据。凡脉见浮者,犹如水面轻飘的落叶,昭示着病邪尚浅,停留于肌表,故称之为表证。而脉沉则如潜藏深水的珍珠,意味着病邪已深入脏腑,被称为里证。这一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经典依据。《伤寒论》中便有言:“太阳之为病,脉浮。”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太阳病时,病邪侵袭体表,导致脉象浮起。同样,在《外感温病篇》中,“风温证……脉浮数……邪在表也”的论述,进一步印证了浮脉与表证的紧密联系。至于脉沉,《濒湖脉学》中的“脉沉主里”一语道破,沉脉往往意味着病邪已深入体内,直逼脏腑。而《医学心悟》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这种情形:“一病之表里……脉息浮,此表也……脉息沉,此里也。”它强调了通过脉象的浮沉来判断病邪的深浅,为中医的脉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中医的脉诊世界里,浮与沉不仅是简单的脉象描述,更是疾病表里、深浅的重要指针。它们如同中医理论中的明珠,熠熠生辉,引领着医者探寻病邪的踪迹,为患者的康复指明方向。3.是抓舌象在中医的深邃理论中,对于舌质与舌苔的辨析,如同探照灯般照亮着疾病的深浅与轻重。一般而言,表证并不会直接引起舌质颜色的显著变化,但当舌质颜色出现异常时,这往往意味着五脏的某种失调。而舌苔的厚薄,则像是疾病的晴雨表,它不仅能够反映出疾病是在表还是在里,还能揭示出病邪是正在由表入里,还是由里出表。正如邓铁涛先生在其《中医诊断学》中所精妙地阐述:“舌苔之厚薄,实乃洞察邪气之深浅的窗口。若苔薄如蝉翼,多为疾病初起之兆,邪气尚浅,尚未深入脏腑,病位尚处在肌肤表层;而当苔厚如积雪,则表明病邪已深入内里,病位深邃,邪气较重,治疗需更加谨慎。更为严重的是,若舌质绛红如血,则暗示热邪已深入营血,病位极深,病情危重,必须立刻施以猛药,方能挽回生机。”这样的描述,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舌苔与舌质的变化,也深刻揭示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独到见解和精准把握。二、表里证的治法表里证的治法,其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恰似一位高明的棋手,面对千变万化的棋局,总能找到破局之策。简而言之,即病邪在表者,需用解表之法,使其从皮毛透出;病邪深入里者,则需采用治里之法,从内而外地驱散病邪。这一治法,不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如伤寒、温病,对于内伤所致的疾病同样适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言极是,对于病邪停留在皮表的情况,应当运用解表之法,使其随汗而出。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中药来解表或治里。比如,对于病邪在表的情况,我们可选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辛温解表之药,或者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祛风解表之药,以及薄荷、牛蒡子、蝉蜕等清热解表之药。在方剂上,我们则有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可供选择。而对于病邪深入里的情况,我们则需运用治里之法,通过清热、解毒、滋阴、补气等多种手段,从内而外地驱散病邪。无论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还是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只要病邪深入里,我们都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让患者恢复健康。但在具体应用上又需注意以下问题:1.是病邪的性质即风者当予疏风解表,如采用防风、桂枝、桑叶、薄荷、菊花、蝉蜕等;寒者当予散寒解表,如采用麻黄、桂枝、细辛、独活、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等;暑者当予祛暑解表,如采用香薷、藿香、佩兰、紫苏、薄荷等;湿者当予除湿解表,如采用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苍术等;燥者当予辛润解表,如紫苏、薄荷等。2.是病邪所在的部位即病邪所在的经络、上下、皮肌等。如在太阳经者治宜羌活、藁本,在阳明经者治宜升麻、白芷、葛根,在少阳经者治宜川芎、柴胡、薄荷,在皮者治宜浮萍,在肌者治宜葛根、升麻,在上者治宜羌活、白芷、藁本、蔓荆子、川芎,在下者治宜独活等。3.是兼夹与并合即合并存在的不同邪气,以及数经同时发病的情况,此种情况《伤寒论》称为合病或并病。4.是病邪与正气的关系这里所指的正气既指阴,又指阳,既指气,又指血,既指五脏,又指六腑,在衡量正、邪的关系时,既要区别正气的性质,又要区别正、邪之间的不同关系。5.是指的表证与各种因素的比例关系例如:表寒与表湿的关系,阳虚与表邪的比例关系等。#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zy/12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