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针灸法03针刺治胸膈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传播炎黄国医传统食疗、传统理疗方面的养生知识与方法,不是主讲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文中偶尔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治病方法,除了用中药方剂,还用到一些针灸方法,下面将有关内容收集起来讲解一下。

原文: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或如胸结,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吴越讲解:

太阳和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可能是桂枝汤证或葛根汤证之类的。

还有两种“或然证”:或者出现眩冒,就是眼前发黑、头眼昏花之类的症状;或者出现心下痞硬,“如结胸”——不是典型的结胸,这种情况比结胸轻,和少阳证的胸胁苦满接近。

这种情况,不可发汗,因为病邪不全在表,已侵入心胸。这时可针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三个穴位。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针刺这个穴位可提升阳气,治“头项强痛”;针刺肝俞,可治肝火或说少阳经病引起的眩冒;针刺肺俞,可治胸膈(心下)病。

如果用发汗方法,就会谵语——因为少阳的邪气未解,发汗药是热性药,会增强少阳火(肝火),会导致谵语、脉弦。如果谵语五天不停止,说明少阳火(肝火)很强,散不掉,这时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泻少阳火(肝火)。

原文: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吴越讲解:

这一条与条症状基本相同,针刺方法也相同。只是特别强调不可用“下法”,就如同条讲的不可发汗是一样的。因为病邪已入心胸,相当于半表半里,不上不下之间,所以不能用汗法,也不可用下法。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egena.com/ggcf/12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